近來,NPD(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縮寫,中文名稱為“自戀型人格障礙”——記者注)在網絡上掀起熱烈討論。不少網友講述自己與疑似這類人的交集經歷,有人恍然發現身邊的親人、室友、老師可能是潛在的NPD。與此同時,部分網友以發文“問診”的形式,期望在網絡上完成“自我診斷”。
在“診斷”之前,人們需要厘清NPD到底是什么。面對這類人群,怎樣的相處模式才較為妥當?這個熱詞是否被過度使用,導致人們給身邊人貼上了不必要的“標簽”?
網上對自戀型人格障礙有五花八門的解釋,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系統督導師張繼明表示,NPD在自我認知上、人際關系中和面對挫敗時存在典型特征。一些影視角色、名人的行為可能有部分NPD特征,這些信息進入公眾討論的視野,雖然有助于知識普及,但存在過度簡化和濫用標簽的現象。他認為,一些網友僅憑他人的個別行為就判定其為NPD,這是不準確的。
自戀型人格障礙“畫像”
張繼明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核心問題在于夸大自己的重要性,往往過度自戀與盲目自大,他們堅信自己是特別的存在,在各方面都極為出色,遠超他人。如盲目認為自己比所有人都漂亮、厲害,即便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同時,他們缺乏現實檢驗能力,無法客觀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不基于事實。他們會非常渴望來自他人的贊美,也堅信自己配得上這些贊美。在人際關系中,他們會認為自己擁有“特權”,會有“剝削”和利用他人的傾向。
當網絡上關于NPD的說法紛繁復雜時,一些人對NPD的中文名稱感到疑惑。17歲的高中生陳清有些懷疑自己:“我平時挺自戀的,我是NPD嗎?”
張繼明表示,自戀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特質,研究顯示,正常情況下人們處于一定的自戀水平。在日常比較中,多數人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自我肯定傾向。正常自戀是適度的自我喜愛和接納,人們能夠客觀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他舉例,在工作中取得成績時,每個人都會感到自豪,但正常人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圍,遇到困難會積極尋求解決辦法,而非盲目自大。自信是基于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評估,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實力,能夠積極面對挑戰,且在面對失敗時,能夠坦然接受并從中學習。
“當自戀發展到影響對現實的客觀判斷,即盲目堅信自己在各方面遠超他人,不顧實際情況時,就可能是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表現。”張繼明說,“他們若未達到所追求的目標,常常會將責任歸咎于外部因素,而非反思自身。他們追求他人的崇拜和關注,若得不到滿足,便會產生不滿,甚至出現一些攻擊行為,如言語霸凌對方等,這與正常的自戀和自信有著本質區別。”
大一學生王洋懷疑自己的一個室友是NPD。今年9月她剛進入大學,才相處幾個月,就被一個室友的言行舉止所困擾。她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傾訴道:“這個室友自認為是宿舍里最優秀的,即使事實并非如此。她完全不顧我們的想法和感受,經常占用公共空間放置自己的物品,還覺得理所當然。當我們提出意見時她就會大發雷霆,說我們嫉妒她。”
此外,王洋的室友很喜歡談論自己,從家庭背景到個人成就,每一個話題都圍繞著自己展開,幾乎不給其他人發言的機會。每當其他同學試圖分享自己的想法或經歷時,該室友總是不屑一顧地打斷她,再將話題強行轉回自己身上,還常常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口吻說:“你們那些事兒有什么好說的,不像我……”
當這名室友成績不理想時,從不反思自身問題,反而歸咎于老師出題太難或其他外部因素,還常常貶低那些成績比她好的同學。在合作小組作業時,雖然有分工,但她私下會在宿舍里吐槽:“其他小組成員做的是垃圾,根本用不了。”
張繼明介紹,NPD在人際關系中確實會給他人造成困擾。NPD渴望成為焦點并尋求崇拜,他們強烈期望在人群中成為眾人矚目的中心,迫切需要他人的崇拜、欣賞和肯定。
他進一步解釋,NPD認為他人對自己的關注和敬仰是理所應當的,若得不到滿足,就會認為是他人的過錯。NPD缺乏共情能力,忽視別人的存在和感受,將他人視為服務于自己、仰望自己的人,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操縱行為,善于運用各種手段(如命令、指責、夸張等)來達到操縱目的,卻難以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情緒和需求,對身邊人的痛苦表現得冷漠無情。
在朋友關系中,NPD可能會要求朋友隨時陪伴、支持自己,卻很少考慮朋友的處境和需求;在戀愛關系里,他們會試圖控制伴侶,要求伴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旦伴侶不順從,就會通過貶低、指責等方式進行精神打壓。
同時,張繼明指出,NPD缺乏反省能力,在成績或能力處于中等或較差水平時,依然盲目自認為是天才或佼佼者,無視客觀事實。
當遇到問題或失敗時,NPD從不認為自己有錯,不懂得從挫敗中吸取經驗教訓,無法通過反思促進自身成長,總是將責任歸咎于外部因素,如運氣不好、他人故意為難等。面對挫敗時,為保護自己會攻擊他人,通過言語貶低他人來維護自尊,如在被批評或任務失敗時,會攻擊批評者或指責團隊成員,而不是承擔責任。
不該輕易給人貼上NPD標簽
王洋不確定室友是不是NPD,也無法得知室友為何有令人困擾的舉止。
很多人好奇,NPD是先天原因還是受生長環境影響形成的?張繼明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NPD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面,要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分析。目前生物證據并不充分,NPD多數與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尤其是父母的過度溺愛和無條件滿足。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過度寵愛使他們形成了“宇宙之王”的自我認知,這種感受在青春期甚至成年后仍可能延續。例如,一些孩子從小在家庭中習慣了被無條件關注,即刻滿足,逐漸長大進入社會后,若缺乏正確引導和教育,這種自戀心態可能進一步發展為NPD。
對于NPD自身而言,能夠自我覺察是開始改變的表現。在張繼明的臨床經驗中,如果NPD患者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尋求幫助,就說明其有改善的意愿和動力,這是持續改善的基礎,“NPD如果沒有改善,是不會承認自己有人格障礙的”。當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存在問題,意識到自己過度自負、對他人缺乏共情時,改變已經在發生了。例如,在經歷失敗后,嘗試從自身角度發現問題;在與他人發生沖突后,嘗試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反思自己是否給對方帶來了傷害。
在與疑似NPD的人相處中,張繼明建議,很重要的一點是避免被他們閃亮的外顯形態所迷惑,要對一些操縱行為敏感,在關系中守住自己的邊界,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被對方“PUA”,也就是不因為對方的言語打壓、行為否定、精神打壓等被情感操縱和精神控制。
張繼明注意到,許多人在網上詢問自己或他人是否患有NPD。他認為,這種方式往往缺乏專業性,多數人并非將其視為嚴肅的求診行為,更多是出于好奇或尋求一種心理安慰。部分人可能因“病恥感”或不知道如何尋求專業幫助,而選擇在網上匿名詢問,將其作為正式求診的鋪墊。
他提醒,人格是一個有強度概念的連續體,以自戀為例,從自卑,自我接納,到帶有自戀色彩,乃至于自戀型人格障礙,一個人可能在這個連續體的某一個區間,并非只有NPD和非NPD兩種類型。簡單使用“NPD”一詞可能存在過度簡化和濫用標簽的現象。他認為,心理學概念為了便于理解,常被簡單化、標簽化,NPD也不例外,不可僅憑一些表面行為,輕易給他人貼上NPD標簽。這容易造成誤解,影響人際關系。比如,在工作中,有人積極爭取表現機會,就被指責為NPD,但可能對方只是對工作充滿熱情且具備相應能力,這種判斷忽略了行為發生的情境等多方面因素。
(應受訪者要求,陳清、王洋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