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在網上刷到過這樣的“電子黃歷”:有的博主直接手拿傳統黃歷紙挨個講解,也有的博主只發圖,不用傳統黃歷的黃底紅字,而是用飽和度更低、看起來更清新的配色;“宜”“忌”會比傳統黃歷講得更詳細,不僅指引方位,還會根據生肖、星座推薦穿衣顏色。評論區也熱熱鬧鬧:“今天宜表白,我沖了”“原來不推薦穿焦糖色啊,今天穿了,難怪累死了”……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又開始看“老黃歷”了呢?
現代人:“迷信”但隨緣
有些黃歷事項是有理有據的,比如以往黃歷確實指導過農事安排,“和領導吵架”多數時候是“忌”也合理,但更多博主的內容本質上屬于沒什么依據的迷信,所謂的“準”也是偶然踩中概率后的認知偏差。
那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看甚至相信電子黃歷呢?也許是因為,電子黃歷可以在事前為大家提供一個明確指令,事后又可以當一個背鍋俠。研究發現,壓力大的時候,人們更容易選擇一些迷信行為。因為當人面對種種壓力時,會感到對生活失去控制、感覺焦慮,這時候就需要一些確定感、掌控感來對抗焦慮——哪怕這些掌控感是虛假的,比如電子黃歷的宜忌指南。這些建議看似隨意,實則幫人給“今天該做什么”的模糊問題提出了具體明確的指令。而在今天過完后,如果真的遇到了什么挫折與不順,人們也可以歸因于“黃歷說今天諸事不宜”,而不是歸因于自己的能力,也就不會陷入對自己的否定和攻擊以及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了。
當然了,也有很多人看電子黃歷,只是選擇性地相信一部分,更多是把它當作社交話題。除了電子黃歷,他們可能也會隨緣相信星座,只要今天的運勢講得讓他們開心。就像有網友說的那樣:“左眼跳時,我會想左眼跳財;右眼跳時,我會想什么封建迷信!”比起黃歷內容本身,他們更看重把這一話題當作切口,和身邊的人互動交流,產生聯結感和歸屬感。
電子黃歷:恰巧的互聯網轉型
電子黃歷不是第一個走紅的迷信,曾經像它一樣的迷信還有星座、錦鯉、各種“轉運”表情包等等。今天輪到電子黃歷,也許是因為電子化的互聯網轉型恰好滿足了年輕人刷手機的習慣和需求。
傳統黃歷排版并不符合現代的閱讀習慣,但現在的博主把電子黃歷的格式做得簡潔、美觀,這種格式完美適配了短視頻和圖文平臺的內容邏輯,快速、清晰傳遞核心信息,非常適合人們通勤路上、摸魚時等碎片化時間閱讀。傳統黃歷的核心觀念是順應天意,強調“天命不可違”,但現在的博主會增加更多現代生活的建議,加上評論區的輕松討論氛圍,讓原本嚴肅、神秘的內容變得接地氣了,讀者并不只是在被動閱讀接受,還在主動參與傳播。
真正的“黃道吉日”,在自己手中
然而,并不是所有電子黃歷博主都只是想給年輕人增加點積極感受,還有想騙取點什么的。據新聞報道,有這類博主打著解讀黃歷的幌子,將用戶跨平臺引流到自己組建的群里,售賣迷信相關的產品,價格也不便宜。
更需要警惕的是,一旦過度依賴迷信,那即便“破財”也不一定能“消災”。黃歷、星座等畢竟不是針對個人面面俱到的指引,如果把生活的決定權完全交給它們,那就可能做出不合時宜的行為,反而引發周邊環境對自己的不滿;而在遭遇不滿后,人又可能因為焦慮而繼續尋求迷信的指引,進而陷入惡性循環。歸根到底,電子黃歷提供的只是一種心理緩沖,而非真實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人生的“黃道吉日”,也從來不是看一張紙就能獲得的,而是只有自己頭腦清醒、付諸扎實行動,才能創造的。
電子黃歷的走紅,與其說是迷信潮,不如說是因為其改版后碎片化、接地氣的特點,滿足了現代人的掌控感、聯結感。只要不落入某些博主的詐騙陷阱,我們大可把它作為一種輕松的娛樂方式和社交話題,然后用心掌握自己的生活。
殷錦繡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11月15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