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疲乏沒精神 “秋乏”來襲如何應對
出伏后,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容易出現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如何緩解“秋乏”?不妨試試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劉納文給出的這些建議。劉納文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介紹,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大量出汗,即使沒有大病,身體也會有幾分虛弱。由夏轉秋后,機
出伏后,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容易出現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如何緩解“秋乏”?不妨試試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劉納文給出的這些建議。劉納文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介紹,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大量出汗,即使沒有大病,身體也會有幾分虛弱。由夏轉秋后,機
夏天游泳成為了許多人消暑的首選活動,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能盡情暢游很愉悅。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游泳,有五種人不宜游泳的,比如心血管病患者、孕婦、呼吸道疾病、皮膚病、傳染病的患者,這些人游泳對自身健康的傷害非常大,還能將疾病傳染給他人。五種人不宜游泳1、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嚴重心臟病、高血壓等,這些人下水
夏天是脾胃最為脆弱的時候,中醫認為“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脾胃病科醫生張立宏解釋,脾胃與長夏對應,長夏是夏至至處暑時期,長夏時節易責之于脾胃,很容易出現脾胃虛弱,主要表現為胃脹、腹脹、噯氣、惡心、嘔吐、反酸、泄瀉或便秘、乏力、頭暈的癥狀。“日常生活中飲食不節(潔)、情志失常、過度
春夏之際,光照充足,氣溫升高,是天地萬物迅速由“生”到“長”的時期。且春末夏初,氣溫變化頻繁,寶寶易感受外邪,出現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此時小朋友日常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才能實現“生長”呢?中醫就來跟家長們介紹幾個小兒推拿保健的手法,助力孩子長個兒強心。推拿前,家長洗凈并搓熱雙手,推拿小朋友的左手,可涂抹
“卻從立夏晴多日,策杖閑來看綠陰。”專家指出,避風寒、戒煩躁,養陽、祛濕是養生重點。“春夏交接,余寒未盡,時有風作,雨水漸多。”北京老年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李金輝提醒,人們應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物。“春夏養陽”,不要吃冷飲、吹空調、洗冷水澡等,以免損傷陽氣。夏季五行屬火,五臟在心。因此,立夏養生
“我為什么總是手腳冰涼?”這是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中醫科主任林景琳最常被女性患者問到的問題之一。為什么總見“冰美人”而少聞“冰靚仔”?為何冰涼的總是手腳?林景琳進行解答。女性手腳冰涼,從中醫角度來看主要有虛證和實證兩種不同的情況,應針對不同情況辨證論治。“虛證情況下,女性會因陽氣不足而導致手腳冰涼。
春季,陽氣上升,萬物更新,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節,春季的養生保健也是一年之中的基礎。可你知道春季飲食有哪些講究嗎?其實人們應該按照早春、仲春和晚春三個階段進行飲食調整,來達到養生的目的。早春飲食應注重蛋白質攝入早春,是指立春到驚蟄之間的時間,這個階段氣溫晝夜溫差大并且氣溫較低,陽氣逐步上升,人體內的熱
【節氣里的韻味中國】 伴著蠟梅的孤雅幽香,在大雁北歸的振翅聲中,小寒節氣準時赴約。 小寒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意味天氣寒冷,但未到極點,標志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冬至之后,冷空氣頻繁南下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中醫科梁健寧主治中醫師提示,冬季養生的關鍵在于“養藏”。何為養藏?他指出,立冬之后自然萬物閉藏,人也應該順應、效仿自然,將陽氣潛藏于體內,不使其耗傷,這就是“養藏”。具體要注意以下這些方面。早睡晚起、衣物適時增減梁健寧表示,立冬以后,開始出現晝短夜長的特點,人也應跟隨著這一自
今日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后,南方天氣轉涼,北方北風凜冽,氣溫下降明顯。北京老年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李金輝認為,立冬后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高發,避風寒是養生的首要任務。“北方冬天多風多寒,氣溫明顯降低,時有霧霾發生。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避風寒,外出做好保暖,戴好口罩,避免疫氣侵襲。”李金輝
10月8日,我們迎來寒露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此時天氣將由涼爽向寒冷過渡。我們該如何養生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余學慶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寒露時節起,天氣干燥,晝夜溫差較大。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養生應注意以下幾點。宜食酸性和熱
秋分已過,寒露將至,正是補益好時節。老人們常說,要從立秋開始貼秋膘,多吃點才能為抵御寒冬做足準備。中醫講“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收斂的季節,人體要與自然界一同將外散的氣血“收回來”,同時通過補益來積蓄能量,才能為下一年的“生長”打下基礎。但問題來了,秋冬補益究竟要怎么做?貼秋膘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夏天的熱烈緩緩落幕、秋日的涼意鋪陳開來,專家提醒,氣候由熱轉涼、晝夜溫差逐漸拉大,人們體感分明,需逐漸適應,此時您的養生作息及食譜都要調整上新了。護“鼻”“膚”皮膚是抵御外界風寒入侵人體的第一道屏障。中醫認為“肺主皮毛、開竅于鼻”,秋涼之時,上班族可隨身攜帶一件輕薄防風的
近日,“中國人骨子里的蓋被子基因”話題引發網友關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周圍血管科副主任醫師李光宗表示,晚上睡覺蓋被子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尤其是在夏季空調房內,一定要護好腰部、膝蓋和足部,做到“寒頭暖足溫腰膝”,這是中醫養生的重要遵循。李光宗分析,陰陽互相調節而維持相對平衡,人體才能夠健康。從中醫看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今天,我們將迎來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雖然謂之“秋”,但立秋卻是二十四節氣中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再加上還處在中伏,又是“熱死牛”的晚立秋,這個時節該如何養生呢?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宣磊為您送上一份實用指南,記住這20個字就夠了~防暑御涼立秋后,正午
近日,廣東各地出現高溫天氣,頗有“上蒸下煮”的感覺。在持續的高溫天氣中,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體力有所下降,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而會出現精神疲憊、食欲不振、口苦苔膩、胸腹脹悶等癥狀。廣東省名中醫、脾胃科主任中醫師戈焰指出,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對生活習慣作相應的調整,尤其要注意預防中暑、損傷陽氣以及心火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如今正處于中伏,氣溫不斷攀升,高溫預警頻頻發布。在室內,人們可以吹空調、風扇來降溫;在戶外,有人會隨身攜帶“神器”消暑,如掛脖式便攜風扇、降溫貼。不過,專家提醒,使用這些消暑神器時,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掛脖式風扇盡量在戶外短時間使用盡管掛脖式便攜風扇比手持風扇更輕巧、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侯宇)隨著氣溫回暖,大家的著裝明顯輕便了。不過,對于頸椎來說,保暖防風寒依然不能大意,更不用說春雨連連和回南天頻繁“干擾”之下的濕氣侵蝕。實際上,在中醫的理論中,四時之氣均有誘發頸椎病復發的因素,春天也不例外。如何順應春天的天時,對我們的頸椎進行養護?廣東省名中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春分作為我國傳統節氣之一,標志著這一天晝夜平分、寒暑平衡,如《春秋繁露》中記載:“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節氣與養生息息相關,春分之后,春光明媚,鶯飛草長,正是踏青好時節,人們也會感到精力充沛、情志舒暢。然而,一些人卻在這個時節遭遇“春困
李巖 崔曉云 白霄“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春分作為我國傳統節氣之一,標志著這一天晝夜平分、寒暑平衡,如《春秋繁露》中記載:“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節氣與養生息息相關,春分之后,春光明媚,鶯飛草長,正是踏青好時節,人們也會感到精力充沛、情志舒暢。然而,一些人卻在
春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這個時節,應該如何養生?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醫師張蘭鳳為廣大網友分享相關知識。張蘭鳳表示,中醫認為,這個時節,上升之陽氣與下降之陰氣逐漸協調,晝夜平均、陰陽平衡,因此保健養生也應遵循自然規律,保護陽氣從體內順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 通訊員 王劍愛美是女性的天性,除了日常做好防曬、護膚外,更要養好自己的氣血,因為氣血足皮膚才能由內而外透著光澤、紅潤。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于天啟主任中醫師推薦女性朋友盡可能抓住最佳時機休息睡覺,從而達到養氣血目的。晚上11點前睡覺于天啟介紹,夜晚之于人體就相當于冬季之于
驚蟄時節,天氣繼續回暖,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于地下冬眠的動物和昆蟲,萬物復蘇。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孫其偉分析,此時,人體的肝陽之氣逐漸生發,陰血相對不足,人體容易感到困倦乏力,從而產生“春困”現象。孫其偉表示,雖然“春困秋乏”是人們在氣候變化時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春困”不是病
冬季天寒地凍,到了小寒和大寒節氣尤為明顯,一些人受了涼,伴隨著鼻塞流涕、發熱怕冷,還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或者只出現胃腸道癥狀。這是為什么呢?如何通過冬季養護脾胃來增強體質?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長假,我們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脾胃健康 抵抗力才強大家常說的“腸胃感冒”,在中醫上并沒有這樣的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這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一年四季,春發、夏長、秋斂、冬藏,大寒是冬天結束、春季到來的轉折點,養生在注重“冬藏”的同時,我們也該準備著“春發”啦。一起“貓冬”為開春打基礎在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中,若保養不當,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