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公共健身器材引入居民生活區,是為了讓人們在家門口就能強身健體。然而,某些公共健身器材卻因質量、安裝、維修等問題屢屢傷人,成為群眾的安全隱患。
公共健身器材傷身,通常有三種情況。一種是采購、生產圖便宜,產品偷工減料,防銹、承重能力不足,質量不過關;一種是安裝圖省事,產品設計從“地埋”改成“地上”,器械穩定性不強;還有一種是缺乏長期管護,破損嚴重的公共健身器材仍在繼續使用。安全隱患暗藏在生產、采購和維護等多個環節,需有的放矢加以解決。
要嚴把公共健身器材生產關,從源頭堵住非標產品流入市場。一些生產商罔顧室外健身器材有關規定,降低器材鋼管壁厚以維持低成本,租借合格產品用于檢測,再低價售賣不合格產品。表面看,非標器材讓供給端低價走量,需求端省錢辦事,實現所謂的“雙贏”。但從長期看,供給端為滿足低價需求一味壓縮成本、忽視質量,會導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破壞市場生態;于需求端而言,采購器材時如果不顧產品質量,只貪便宜,會導致群眾不能用、不敢用,抑或用了反而傷身。
質檢機構應進一步強化自身責任,避免非標器材“漏網之魚”流入市場。市場監管部門也要充分發揮監督管理作用,斬斷公共健身器材背后的灰色產業鏈,兜牢產品質量底線。
此外,公共健身器材還要做好長期維護。健身器材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零部件松動、掉落等情況,長期處在戶外環境經受風吹雨打,也難免腐蝕生銹。公共健身器材不可只建設不管理、只投放不維護,應加快建立常態化檢查、定期維護、責任到人的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