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5日召開健康中國中醫藥健康促進主題發布會之“冬病夏治與夏季養生”專題發布會,介紹中醫藥在冬病夏治與夏季養生方面有關工作開展情況。會上,有記者問,夏季睡眠質量下降問題普遍存在,情緒易煩燥,從中醫角度有哪些針對性的調理方法?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吳節介紹,夏季睡眠質量為什么會下降?首先,夏季睡眠時間較其他季節變短,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中醫認為,夏季休息應堅持“夜臥早起”,夏季睡眠時長有縮短,是人體陽氣順應天時、積極外展布散的自然結果,是氣血運行加速、生物鐘適應晝長夜短的生理調整。只要睡眠過程相對安穩、效率高,醒后精神飽滿、精力充沛,無任何不適就應視為天人相應的健康狀態,無須憂慮或強行延長臥床時間,接納“少睡而精旺”的夏季特征,正是遵循夏季“夜臥早起”的養生規律。
其次,夏季出現病理性的睡眠質量下降,主要為夏暑之季“天人相應”的失衡,以及夏季暑、濕、熱邪致病特征所致,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夏季屬“火”,為自然界陽氣最盛的季節,內應于心,暑熱之邪熾盛,易擾動心神,導致心神不寧,情緒煩燥,難以入眠,或者眠淺易醒,此謂“暑易傷心”;第二,人體為順應外界炎熱氣候,白天陽氣大量浮越于體表,皮膚腠理開泄,汗出過多,耗傷心陰腎水,致心腎不交、水火失濟,夜晚則陽不入陰而失眠,此為“暑宜傷氣”。第三,長夏季節屬”脾“,此時濕邪當令,濕邪最易傷脾,自然界濕邪,加上自身過食生冷寒涼之品,進一步傷脾生濕,體內外暑濕合邪困阻中焦脾胃,導致脾陽受損,運化失職,最終發為濕濁擾神之失眠,此為”胃不和則臥不安“。這就是夏季睡眠質量為什么會下降,一種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另外也是一種病理性的睡眠質量下降的原因。
夏季睡眠調養應該注意什么?吳節提到,第一是起居攝養,“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夜臥”就是晚上要睡覺,晚上11點之前要睡覺,這個時候要做到“上涼下暖”的身體狀態,怎么做呢?冷水洗臉、溫水漱口,睡前用安神斂陰藥材泡腳,另外,在晚餐一定要清淡,忌辛辣香燥之品,還有酒食肥甘厚味之品。另外無過飽,最好是不要吃宵夜。這是“夜臥”。
“早起”,夏季太陽升得早,順應陽氣的生發,有些人冬天的時候要睡到7、8點,到夏天現在只睡到5、6點就早醒了,其實這是正常的,自然界陽氣都起來了,太陽都出來了,人體就適應陽氣的升發,所以夏季的睡眠比其他季節就是要睡的短一些。
吳節還表示,要做到“無厭于日”,不要厭惡夏季日長天熱,夏天的氣機就是疏布,所以健康人不要怕正常的熱,正常從外面暑熱的環境當中回到房間,最好是先涼一涼,然后才能進到空調房間,以免寒氣植入身體。另外要堅持參加體力勞動和適度的鍛煉,以適應夏日陽長之氣,但是在晚上7點之后要避免做劇烈的運動易擾動陽氣,這個時候提倡做一些靜功。另外要強調睡午覺,中午11點到1點,由于夏日中午氣溫高、午時屬心、陰氣始升,故應適當的午休,既避熱又能夠養心,這是睡眠第一個起居的注意。
第二個是膳食調理,首先推薦一個茶,清心瀉火茶,由百合、麥冬、蓮子心,如果脾胃不虛寒的可以另加荷葉,來熬茶水或者泡茶喝,既能瀉火又能護陰。第二個是健脾化濕的粥,茯苓薏仁粥和紅豆薏仁羹。第三是推薦陳皮紫蘇山楂茶,陳皮紫蘇山楂也可以加點佛手來泡茶或者熬水喝,以健脾醒脾來化濁。第三就是安神定智的酸棗仁、龍眼肉來熬湯。
外治,平時可以艾灸足三里健脾,吳節強調,如果是陰虛火旺的人,切忌灸腹部的穴位,以免傷陰,建議大家可以灸引火歸元灸,灸膝關節以下的腎經太溪、復溜、涌泉等穴位,以達到引火歸元的目的。第二個是刮痧膀胱經背俞穴等,以透邪外出。第三是可以輔以針刺或者按壓穴位,比方說安眠穴、風池穴、神門穴、太沖穴、太陽穴,這些穴位可以幫助安神。第四個是耳穴,針對心神不寧、脾虛濕困可以選取耳部的神門、心、脾、肝、內分泌等穴位,采取耳穴貼壓法。當然,最后一點,如果嚴重的失眠就要到醫院來就診,根據病情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