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的雨水比往年明顯增多,根據北京市氣象部門統計,6月1日至8月20日8時,北京累計降水量為586.0毫米,比常年同期350.5毫米偏多67%。從體感來看,不少市民反映近期蚊子更加“猖獗”。市疾控中心監測數據表明,今年7月以來,蚊蟲密度確實高于往年同期,尤其針對白紋伊蚊的專項監測,不僅增加了監測點位數量,而且增加了監測的頻次和方法。
今夏降水增多推高蚊蟲密度
市疾控中心消毒與有害生物防制所副主任技師劉美德表示,今夏北京降水頻繁,加上特別高溫的天氣不多,溫度和濕度條件非常適合蚊蟲繁殖,導致蚊蟲活躍度隨之上升。蚊子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而前三個階段都需要在水中完成。蚊子繁殖能力很強,吸飽一次血可在水中產卵200至300粒,溫度適宜時經過7至10天就會孵化成蚊飛出水中。水是蚊子繁殖和孵化的唯一場所。降雨(尤其是連續降雨)后積水增多,蚊子有了更多的繁殖場所。
劉美德解釋,強降雨能夠沖刷河道和排水系統中蚊子的幼蟲,但對成蚊影響有限。“成蚊會主動尋求避雨場所,一般強降雨后1至2天蚊蟲密度又會回升。強降雨也很容易形成一些新的積水點,比如能夠盛接雨水的各類容器積存的水體就可能成為蚊蟲的孳生地。”
蚊蟲監測力度與方法均有加強
北京的蚊蟲監測工作從每年5月持續至10月。“從實際監測來看,今年蚊子密度增加,結合老百姓反映蚊子增多,疾控部門明顯加強了對蚊蟲的監測力度。”劉美德表示,一是增加了監測點位數量,二是增加了監測的次數,三是增加了監測區域,以便及時掌握蚊蟲密度變化。在這些監測點位中,采用了多種監測方法全方位跟蹤蚊蟲動態。“多種監測方法要在每個監測點位使用,因此工作量確實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據中國天氣網統計,與常年同期相比,今年“七下八上”期間,北京大部累計降水量偏多一倍以上。天氣預報顯示,未來一周左右,北京的陰雨天氣幾乎“全勤”,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似乎也增加了蚊蟲活躍的窗口期。“我們也會跟隨蚊蟲活躍動態變化,做好監測、預警與健康提示。”劉美德說。
積水清理不及時“養蚊子咬自己”
降雨與蚊蟲的孳生密切相關。劉美德介紹,城市中居民生活、建筑結構、服務設施和各類結構都容易形成積水點位,為蚊蟲提供孳生條件。特別是降雨后,居民房前屋后的積水和露天放置的盆罐更是蚊蟲的最佳繁殖場所。
“有句俗話叫‘多數蚊子都是自己家養的’。”劉美德解釋說,蚊子飛行距離通常不超過百米,白紋伊蚊尤其如此。小區樓內出現的蚊子,基本是在樓附近積水中孳生出來的。部分居民喜歡將廢舊花盆、容器等堆放在家中角落或院子里,這些物品容易積水,也成為蚊蟲孳生的有利條件,導致“自己養蚊子咬自己”。劉美德提醒市民,降雨后應及時清理積水,清除衛生死角和垃圾,保持廚房、衛生間地漏暢通。農村地區也需注意清理房前屋后和院內積水。花盆底盤積水需及時清除,廢棄花盆及其他容器應倒置存放,避免積水生蚊。
避開蚊蟲活躍高峰期出行
北京最常見的有兩種蚊子,分別是淡色庫蚊(俗稱黃蚊子)和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前者是北京數量最多的蚊種,后者數量排名第二位。劉美德表示,淡色庫蚊多在傍晚以后活動,而白紋伊蚊的活動高峰為上午7-10點和下午4-7點之間。不過,在高溫天氣下,白紋伊蚊的活動時間可能隨著白天溫度變化而有所調整,例如白天溫度較高時,上午高峰可能提前結束,下午高峰也可能延遲到來。“建議市民盡量避免在蚊蟲活動高峰時段外出,若必須外出,應做好防護,比如穿上長袖長褲、噴驅蚊產品,遠離蚊蟲密集的水邊和植被繁茂區。”
劉美德提醒,在使用防蚊產品時,可遵循這個口訣:“一看二選三用”。“一看”即看產品包裝盒中標注的成分,在各類五花八門的驅蚊產品中,含有避蚊胺、驅蚊酯、哌卡瑞丁和羥哌酯這些成分的驅蚊產品(如驅蚊液、驅蚊水等)才真正具有驅蚊作用。“二選”即選濃度和保護時間,按外出時間選擇合適濃度和有效時長產品,必要時補噴。“三用”即正確使用,驅蚊產品一般在外出時使用,如在家中優先選擇物理方式,如采用紗窗、蚊帳等。使用驅蚊產品時,只噴涂于暴露皮膚,一定避免眼、口、鼻部位。如果給兒童使用,建議先噴于家長手掌再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