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減肥瘦身成為許多人的“夏日剛需”,減肥市場迎來消費高潮。然而,諸如“快速燃脂,一周瘦10斤!”“不節食不運動,輕松瘦身無負擔!”等夸張的廣告宣傳背后,暗藏著不少消費陷阱。
虛假宣傳、夸大功效是減肥消費中的突出問題之一。廣東惠州市網友在人民網“人民投訴”平臺留言,她今年4月在網上購買“纖體膏”后被要求添加企業認證的微信客服,客服以“贈送禮品”和“定制方案”為由向她索要個人信息,并推銷高價減肥套餐,承諾“3至5天見效”“打造不易胖體質”。其后,客服更是以“防止反彈”“停用危害健康”等話術,讓她在4月至5月多次轉賬升級套餐,累計消費達1.8萬元。“后來我發現所購買的產品就是普通的代餐食品,并無特別的減肥功效。包裝標注的廠家電話無法接通,疑似為‘三無’產品。”
減肥產品誘導消費和虛假宣傳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經濟利益,還有可能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來自河南信陽的王女士反映,她在電商平臺花費2000余元購買了某品牌減肥藥,商家承諾“無效果可退款”且提供180天售后保障。但服用一個月后,她體重不僅沒減反而增加了5斤,還出現便秘現象。“我向商家投訴,客服一直讓我正常服用,不理會退款要求。我向電商平臺投訴,訂單頁面卻找不到退款選項。”王女士無奈地說。
“減肥首先是減脂,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基礎代謝率、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都不同,減肥效果也會因人而異。因此沒有任何一種減肥產品能夠適用于所有人,并且能在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效果。一些減肥產品可能會通過利尿、增加排便次數等,讓人在短時間內排出大量水分,從而減重。但這種效果是暫時的,一旦恢復正常飲食和水分攝入,體重就會反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主任尚菊菊說。
減肥服務領域的合同陷阱與維權障礙不容忽視。許多讀者反映購買減肥產品試用裝后,體重未降,還出現較大副作用,維權時平臺和商家相互推諉,“商家以產品開封為由拒絕退款,平臺只提供小額優惠券的解決方案”。一些暑期減肥訓練營廣告稱“精準減重”“科學塑形”,但在合同中對效果的描述含糊其詞,且標注“不退不換”“自愿放棄維權”等條款。
一名浙江慈溪市的讀者說,自己報名參加了某減肥訓練營,6月8日晚入營后發現營區條件與宣傳不符,居住條件不好,餐食較差,宣傳的訓練場地也沒有。“我一晚上沒睡著。第二天要求退款,結果一天課還沒上就要扣掉35%的違約金。”商家的“霸王條款”令他很惱火。
在減肥消費中,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問題也時有發生。比如一些減肥APP在線測試要求用戶填寫身高、體重、病史等詳細數據,隨后卻將信息外泄,導致用戶頻繁接到騷擾電話或遭遇精準詐騙。
如何識別減肥產品的宣傳是否“靠譜”?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研究所副所長范世乾表示,許多減肥產品宣稱“3至5天見效”“不節食不運動”,這類宣傳往往屬于夸大或虛假宣傳。“正規減肥類保健食品應有相應標識,藥品需標注‘國藥準字’,醫療器械需有注冊證或備案證。而且根據廣告法規定,保健食品廣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由此,很多減肥功效承諾都違反了法律規定。”
專家建議,購買減肥產品或服務而遭受權益損害時,消費者可積極維權。“如果商家承諾的減肥效果未達成,消費者應當關注合同中的服務內容、效果保證、退款政策等條款,并積極收集證據。若產品損害了消費者身體健康,消費者還應及時就醫,保留好診斷證明、病歷等相關醫療資料,以便后續要求商家承擔相應的醫療費用及賠償。”范世乾說。
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減肥方案?尚菊菊建議在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下使用減肥產品。對于減肥訓練營等服務,要關注其專業性,看其能否制定個性化方案,同時一定要關注其在減肥營中是否有醫師和營養師。“減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足夠的毅力,控制飲食,適當運動,調整睡眠,避免快速減肥后體重反彈。”
此前,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新聞發布會時,在例行健康提示中指出,現在互聯網上有大量的健康方面相關信息,大家獲取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多,面對海量的健康信息,掌握一些辨別真偽、識別謠言的方法非常重要。國家衛生健康委工作人員表示,“片面夸大聲稱通過某種食物、某種減肥產品或者某種偏方就能輕松減重的信息,通常都是謠言。”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