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無創腦機接口帽采集患者大腦信息,再借助強大算力進行計算分析,構建腦功能狀態、神經肌肉控制和運動意圖表達模型,進而“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如今,這一破譯大腦“密碼”的科幻場景在中國已成為現實,為大腦神經受損的治療與康復提供了強大助力。
隨著腦機接口、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持續進步,醫療領域的創新突破也在不斷涌現。過去無法解決的醫療難題、難以攻克的疑難雜癥,有望隨著新技術、新療法的應用而逐步找到突破口。而醫院,尤其是具備較強科研實力和高水平人才隊伍的研究型醫院,既有能力推動醫療科技創新,又深度參與醫療實踐,更了解患者需求,應當擔負起醫療健康領域創新尖兵的角色與責任,以科技之光點亮民生答卷。
推動研究型醫院開展科技創新,需要形成鼓勵科研、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比如,重塑科研評價體系,鼓勵從臨床一線挖掘科研選題,真正對接醫療實踐、契合診療需求;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加速科研管理關口前移,遴選項目建立轉化儲備庫,對于有潛力轉化的科研成果,提供資金、技術、專利、推介等多方面支持。健全制度機制,鼓勵大家轉變思維,把科研與診療結合起來,才能激發創新活力,結出更多能夠落地、真正造福病患的創新果實。
絕大多數醫療健康領域科技創新,不是靠單打獨斗得來的,往往需要跨界合作。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專家自主研發的“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微創心肌旋切手術及系統器械,經歷7次迭代,達到領先水平。在研發過程中,材料專家開展器械外涂層工藝攻關,解決術中“超聲偽影”難題;機械專家采用電化學加工工藝,改進刀鋒材質和結構,解決機械與心肌組織貼合間隙問題,減少誤差和出血。如今,這類醫工合作、醫智融合推動創新的案例比比皆是。醫學本身就涉及多學科交叉,相關科技創新離不開多領域、多專業的協同配合,持續推進跨界融合與合作,對于促進創新成果的研發、轉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醫生參與臨床工作已經非常忙碌,如何抽出時間投入科研工作?這就需要研究型醫院完善制度、細化管理,統籌好診療與研究,減輕醫生不必要的負擔,確保他們以良好精神狀態投入工作。比如,差異化考核“醫師科學家”,施行科研與臨床雙軌評價;鼓勵科室提供科研脫產時間,讓醫生可以暫時從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投入科研;設立科研門診,從臨床中發現問題,提高科研質量和針對性。醫生群體的工作壓力不小,醫院必須始終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提升科學管理水平,讓臨床和科研彼此成就,并最終服務于為老百姓看好病這一目標。
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呼喚敢闖敢干的弄潮兒。研究型醫院擔當職責使命,以創新為犁,深耕醫療沃土,做先進醫療技術引領者、人民健康守護者,必能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新動能、增添新活力。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黨委書記,本報記者田豆豆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