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協作助力健康北疆——多元醫學數智創新發展高峰論壇”23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舉辦,其間,來自北京和內蒙古的醫學專家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談如何讓中醫、蒙醫與現代醫學在草原開出融合之花。
京師草原延續攜手情
自20世紀90年代起,北京市的醫療專家便開始奔赴內蒙古,深入草原大漠,開啟了醫療幫扶對口支援的征程。近年來,隨著北京—內蒙古協作“醫療倍增計劃”的深入推進,兩地在學科建設、技術幫扶、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合作。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王勇看來,專科共建、新技術新項目落地生根才能帶給草原大轉變。
王勇說,近幾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與內蒙古多家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聚焦中醫腎病科、腦病科、血液科、變態反應中心中醫皮膚等專科共建,還重點幫扶了一些基層醫院。
2021年至今,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累計為內蒙古派出19名醫療專家,接診患者超20000人次。
“近5年,我們通過專科共建與技術支援雙向發力,填補內蒙古醫療專科建設的空白,培育特色技術,開展診療新項目,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王勇稱。
王勇舉例道:“我們協助針灸科建立‘中蒙醫結合醫學中心’,推廣疼痛科治療技術,年門診量預計達6000余人次;協助普外科推廣腹腔鏡技術,使腹腔鏡手術占比從5%提升至90%;協助皮膚科開展3項新技術,運用中醫特色技術接診4000余人次,帶動科室門診量翻倍,患者滿意度達98%。”
跨學科對話,融創未來
“多元醫學融合將推動更具包容性與創新性的診療模式探索。”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劉存志認為,中醫、蒙醫和現代醫學的融合模式應該是一個“和而不同、協同增效”的生態體系。
劉存志說,內蒙古擁有得天獨厚的蒙醫藥體系及道地藥材資源寶庫,其在治療地域性疾病、慢性病方面的獨特理論與實踐,構成活態傳承的知識體系,與現代醫學形成重要互補。而北京中醫藥大學依托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大優勢學科集群及循證評價方法學積累,為傳統醫藥理論的現代闡釋提供科學支撐。
“我們鼓勵不同醫學體系間核心思想的交流碰撞,尋求對人體生命規律和疾病認識的共通之處與互補視角。”劉存志舉例道,比如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與蒙醫的“三根七素”理論、現代醫學的精準化之間,可以相互啟發;在技術上積極運用現代科技為傳統診療技術提供新的研究工具、評價方法和表達方式,推動其標準化、可視化;在臨床實踐中探索協作診療路徑和評價標準,以患者獲益最大化為核心目標。
中蒙醫融合,講好健康中國故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是世界衛生組織中醫適宜技術項目培訓基地。2025年,該院協助內蒙古當地醫院建成“中蒙醫結合醫學中心”。“中蒙醫特色診療很受歡迎。”作為受益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黨委書記彭建峰甚是高興。
“針灸、火針、梅花針等中醫特色技術在基層廣泛應用,顯著降低了當地百姓就醫成本。”彭建峰說,“中蒙醫結合醫學中心”的建立成功填補當地醫院疼痛科、治未病門診等專科空白,推廣的中醫適宜技術及新技術,讓患者滿意度高達98%。
“同時,我們以北京—內蒙古協作‘醫療倍增計劃’為契機,實現產學研資源共享,多維度推動蒙醫藥標準化制定、蒙醫藥循證體系建設、科研成果轉化等工作實現新突破。”彭建峰告訴記者。
蒙醫藥作為中華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自2012年建院以來,圍繞蒙醫藥特色優勢,在醫療、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與蒙古國衛生部衛生發展中心、蒙古國國立醫科大學等相關機構開展著積極交流。
2025年上半年,該醫院累計接診蒙古國患者20111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03.6%。
“中醫藥(蒙醫藥)正在成為中俄蒙經濟走廊上具有特色的健康服務品牌。我們通過中醫藥(蒙醫藥)展現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成就,講好健康中國故事。”彭建峰充滿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