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輕夫婦生育時,父母年事已高,難以承擔高強度帶娃責任,以致在養老和托育兩方面同時面臨壓力。”近日,四川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養老托育一體化”課題組成員石璐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此背景下,“養老托育一體化”這一創新服務模式應運而生。
“它將養老服務與托育服務整合在同一空間或鄰近區域,實現資源共享與代際互動。”在對國內外養老托育一體化模式進行充分調研后,石璐認為,這種模式不僅能有效緩解家庭“一老一小”的照護壓力,還能促進代際交流,優化社區資源配置。
“養老托育一體化”在國內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石璐舉例說,如起步較早的杭州,在2017年開啟“老幼共托”本土化實踐,至今尚不足10年。
在一些發達國家,“老幼共托”受到高度重視并形成成熟模式。石璐介紹,德國利多社區的“多代屋”、日本部分社區的“老幼共托所”等,都采用“空間融合”模式,其核心是讓老年人與嬰幼兒建立“陪伴、互動、情感聯結”關系。在實際服務中,托育仍由專業幼教人員主導,養老則由專業護理人員負責。
這種“空間融合”的思路,在我國多地“老幼共托”實踐中得到體現。在四川成都高新區石羊街道錦城社區綜合體,今福蓉·高新長者之家與咿薇托育嬰幼兒之家分別位于相鄰的三、四樓,物理空間結構完全獨立,內部管理體系也各不相同。
相比之下,美國“圣文森特代際學習中心”的融合程度更深。石璐了解到,該中心直接將托育班開設在養老院內,每周5個工作日對外開放,提供靈活的全日托、半日托服務。托育與養老共用一棟建筑,工作人員還會引導老年人適度參與嬰幼兒照料,比如協助換尿布、輔助進行抓握訓練等。
“這種深度融合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需要分階段穩步推進。”石璐認為,當前實現“空間融合”,是推動“老幼共托”走向真正融合的關鍵一步,也是必要路徑。
她同時指出,“養老托育一體化”雖強調融合建設、空間共享、功能共建,但內部運營管理仍分為養老和托育兩部分。養老由民政部門主管,托育則歸衛生健康委負責。這種創新模式目前尚未形成聯合管理機制,后續需要在頂層設計、服務標準與監管規則上進行統一性探索,積累經驗。
石璐指出,老年人與嬰幼兒對環境安全、專業照護的要求極高,新建或改建符合標準的融合場所,初始投入規模較大。
“從經營層面看,我們面臨不小挑戰。”負責運營管理錦城社區綜合體的成都高新區社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員以養老服務舉例,“在裝修、適老化改造及相關設備配置上,我們投入了大量資金與精力。目前該板塊雖在進行市場化運營,但整體運營仍面臨較大壓力。”
如何讓“一老一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作為探索者,成都市溫江區柳城街道魚鳧路社區黑籽兒普惠老幼融合園負責人牟笑葦希望國家及地方能出臺相應政策標準與實施細則,“有了通行模式,我們在建設發展中可以有章可循”。
牟笑葦期待,國家扶持資金可通過“以獎代補”等激勵方式,推動更多有益模式落地。“以托育行業為例,成都市曾開展托育機構評級,對獲評‘示范園’的機構給予資金獎勵,我們機構因此獲得20萬元補貼。這種‘用獎勵代替補貼’的方式,能有效推動行業良性發展。”她同時坦言,目前老幼融合領域,還缺乏類似評價體系與扶持政策支持。
“養老板塊我們有社工、護工,托育板塊有育嬰師、保育員。”今福蓉·高新長者之家湯院長表示,立足“老幼共托”一體化模式長遠發展,急需復合型人才支撐。在一些老幼融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不僅要具備專業幼教水平,還須精通老人護理,且每年要參加專業培訓并通過考核。
牟笑葦鼓勵托育園與養老中心工作人員跨領域考取相應資質。對此,石璐建議,要明確養老托育融合性機構的人才適用標準,尤其是融合空間的一線工作人員,需定期接受醫學知識、康復護理、幼兒教育等方面的培訓與考核,不斷壯大“既懂老、又懂小”的復合型服務人才隊伍,滿足“老幼共托”一體化模式推廣發展的需求,以實現養老育幼同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