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臺風季,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臺風過后,一些退潮后的海灘出現遍地生蠔,有的市民喜歡趁這個時候趕海。
前幾天,臺風“樺加沙”過后,福建漳州的一處海灘遍地生蠔。網絡視頻顯示,在一處海灘上,生蠔密密麻麻鋪滿海灘,上百人提著桶,拿著袋子,扎堆在海灘上撿拾生蠔。
那么,被臺風吹到海灘上的生蠔從何而來?能吃嗎?有何健康隱患?臺風過后,還有哪些隱藏風險?一起了解。
臺風后海灘現“海鮮大禮”并非首次
這么多的生蠔是臺風送來的“海鮮大禮”嗎? 這些生蠔來自何處呢?
記者了解到,臺風過后,海灘出現“海鮮大禮”并非首次,此前多個臺風過境后,廣東、福建多處海灘都曾出現過大量生蠔、蛤蜊等貝類海鮮。專家分析,這其中絕大部分是強臺風將海洋養殖區內的生蠔、蛤蜊等貝類吹上岸,因而形成的特殊“豐收”景象。
漳浦縣海洋與漁業局高級農藝師 許智海:近期出現的市民在沙灘邊撿拾牡蠣現象,原因在于牡蠣的養殖模式是筏式吊養,牡蠣串垂吊在海平面以下,受臺風風圈影響,海浪加大,牡蠣串之間發生碰撞牡蠣掉落,被潮汐卷涌上岸,所以出現市民“趕小海”這一現象。
“海鮮大餐”雖美味 食用安全別忽視
生蠔滿沙灘,撿回家是不是就可以來一頓“海鮮大餐”了呢?面對海鮮的誘惑,醫生提醒:沙灘上撿回來的海鮮,看似鮮活,實則可能是“健康炸彈”。
醫生指出,臺風來襲,水體環境劇烈變化會導致細菌病毒大量繁殖。生蠔作為濾食性貝類,在過濾海水獲取食物的過程中,極易富集水中的有害物質,如重金屬、致病菌等,海灘上的這些生蠔已不再是普通的海鮮,而是可能承載著多種健康風險的“生物載體”。
被沖上岸的生蠔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容易死亡,并開始腐敗,此時生蠔體內細菌會迅速繁殖,產生毒素。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翁成釗:臺風過后海灘上的海鮮往往來源不明,它們可能攜帶著如副溶血性弧菌、傷寒桿菌等致病菌,還有可能感染了像諾如病毒、甲肝病毒等病毒,存在著較高的食品安全風險,不建議食用。
除了食用存在風險,撿拾的過程也并不安全。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翁成釗:臺風過后,海邊風浪較大,存在著被海浪卷走以及被海洋垃圾劃傷的風險,甚至有可能遭遇到像水母、海膽這些不明危險生物的襲擊。
新聞提示:臺風過境不代表危險解除
臺風過境后,海邊還隱藏著一些危險。
首先,受臺風外圍環流影響,沿海、沿江地區會產生強風及長浪,這時候貿然去海邊,有被風浪卷走的危險;
第二,退潮后,沙灘可能存在玻璃碎片和鐵釘等尖銳的危險物品,容易導致腳部或手部受傷;
最后,臺風過后,除了生蠔,近岸海水中還可能出現一些危險的海洋生物,如水母、海膽和海蛇,其毒液可能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甚至威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