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少、床位供應不足、就診難等問題讓不少家長頭疼。為改變現狀,國家衛生健康委在2025—2027年開展“兒科服務年”,利用3年時間進一步擴大兒科服務供給,強化兒科服務能力。
“截至6月底,已經有1877所三級和2936所二級公立綜合醫院能夠提供兒科服務。”在7月1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副司長李大川介紹,為增強兒科服務的連續性和便利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兒科服務比例超過80%,其中98%的縣醫院提供兒科服務。
隨著兒科服務供給的增加,如何提升兒科服務能力,構建起高質量的兒童醫療服務體系?
“3家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幫扶醫療機構提高醫療服務能力,發展新業務、新技術,培養高層次的兒科醫學人才。6個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覆蓋了東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五大區域,為當地區域提供很好的醫療服務。”李大川說。
以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中南)的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為例,該中心通過醫防融合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立體”維護兒童健康。“我們建成了全國首個母子一體化保健中心,并指導廣東、廣西、河南等地建設了12個母子一體化保健中心。”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黨委書記余納表示。
在醫療服務理念轉變的同時,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也持續探索醫療資源供給的擴大與下沉。“針對兒童季節性高發的疾病,中心午間、夜間和周末都開通兒童門診,并通過互聯網診療增加復診和咨詢量。”余納表示,當前,日門診量增長33%,患者等候時間縮至30分鐘以內。“我們還探索將20%的專科號源預留給社區服務中心,引導發熱門診基層首診,疑難復雜疾病進行綠色上轉。”余納說。
面對兒童罕見病、疑難雜癥等,各級醫療機構形成緊密的診療協作網絡。李大川介紹,各省依托省內高水平醫院,圍繞包括重癥、腫瘤、血液系統疾病、感染、罕見病等重大疾病診療服務需求,構建兒童重大疾病診療協作網絡,通過網絡提高兒童重大疾病識別、診療、救治水平,確保兒童重大疾病在區域內得到及時救治。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建立以心臟病中心為核心,包括產科、胎兒醫學、產前診斷等優勢學科的多學科團隊,年均救治先心病患者2000余人次,其中新生兒占比60%以上。”余納說,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向整個區域賦能,3年以來累計輸出了700多人次的管理團隊和醫療團隊,輸出新技術、新項目209項,幫助柳州設立首個兒童血液透析中心,平移了優勢學科和特色技術。
“在粵港澳大灣區,我們牽頭成立了‘粵港澳兒科醫療救援轉運聯盟’,服務版圖延伸至港澳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18個地級市38家醫療機構。”余納說,圍繞疑難重癥,聯盟建立了跨區轉診和會診機制,暢通高鐵、公路、航空三維應急轉運渠道,與澳門鏡湖醫院等港澳地區常態化開展跨境重癥兒童轉運,聯盟內單位年轉運患兒1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