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炎熱,交警、建筑工人、外賣快遞員、環衛工人等無數戶外工作者頭頂烈日、腳踩熱土,接受著烈日的“烤”驗。近日,圍繞高溫下戶外工作者應如何科學防暑的話題,人民好醫生客戶端邀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國際醫療部主任楊軍就相關問題進行解答。
警惕高溫高濕環境 戶外工作者應科學防暑
楊軍首先科普了中暑的幾種類型: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重度中暑三類。其中,先兆中暑者會出現頭暈頭痛、無力、嘔吐等表現,脫離高溫高濕環境、休息一下即可恢復;輕度中暑患者會在先兆中暑基礎上出現心悸、臉色干紅或蒼白、注意力渙散、動作不協調等癥狀,脫離高溫高濕或密封環境,把中暑者衣袖打開散熱并飲用清涼飲料補充水分,幾小時內即可恢復;重度中暑患者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三種類型,會發生痙攣、暈厥、衰竭、休克等情況,其中熱射病屬于較為嚴重的中暑類型,可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神經功能損傷。“除高溫高濕環境以外,封閉、空氣流通不佳的室內也容易中暑。”他補充說。
面對炎炎烈日,戶外工作者應如何科學防暑?楊軍建議,一是在高溫高濕環境下,要穿寬松、吸汗性強、淺色衣服,減少皮膚裸露程度、涂好防曬霜,避免陽光直射,還需要隨身攜帶水或必要的防暑降溫藥品,工作時間也盡量規避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這一陽光強烈的時段;二是重體力工作、高強度運動也要盡量避開上述時段,選擇相對清涼的清晨、傍晚;三是在工作過程中,出現中暑癥狀后要及時到陰涼、通風處休息緩解,運動后不要馬上喝冷飲或進入溫度極低的空調房,以免造成身體不適。
常備防暑食物藥物 不同人群應有不同選擇
楊軍也從飲食和用藥兩個方面給出了防暑建議。在飲食方面,他建議夏季要盡量清淡飲食,常食綠豆湯、酸梅湯、西瓜、黃瓜等消暑食物,保障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攝入。普通人可以多吃些水果補充維生素,糖尿病患者可選擇多吃蔬菜、雞蛋、瘦肉等。對于夏季人們愛喝冷飲、愛吃涼食的情況,楊軍認為,清涼過夏但不可過度貪涼,尤其劇烈運動后不能馬上喝冰箱里拿出來的涼飲,以免造成腸胃不適。
藥物方面,楊軍建議家中可以常備藿香正氣口服液、十滴水、人丹等防暑藥物,如果出現先兆中暑、輕度中暑時可通過內服方式,調理腸胃,緩解頭暈、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同時,他特別提醒,“藿香正氣水、十滴水都含有酒精,司機、高空作業者等職業人群,在挑選防暑藥物時可選擇藿香正氣口服液等不含酒精的藥物。此外,不建議孕婦、嬰幼兒、老年人、肥胖人群等服用含酒精的防暑藥物。同時,人們在選擇及服用藥物時,一定要仔細閱讀適應癥及禁忌事項,必要時前往醫療機構咨詢。”楊軍說。
重點人群注意防暑 救助中暑人應科學得當
“一老一小”、肥胖、酗酒、既往基礎病史等人群自身熱調節機制較弱,且老年人渴感遲鈍,容易在相關環境內發生中暑。楊軍說:“除了戶外工作者,中老年朋友、嬰幼兒、孕婦、基礎病患者等人群也盡量不要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過多停留,非必要不在高溫時間內外出,外出時也需要做好防護,以免中暑。”
“如果身邊有人中暑后出現肌肉痙攣、臉色蒼白、汗液減少、體溫升高、意識模糊、惡心嘔吐等癥狀且不能緩解時,一定要及時撥打120求助。打完120后,也要對中暑患者進行涼敷降溫、脫衣散熱等措施,并讓患者平躺、臉偏向一邊,心搏驟停時也要及時進行心肺復蘇。”楊軍呼吁,關注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的中暑風險,一旦發現有人中暑,要科學地予以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