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實施過程中,如何把“圖上的點”變成“家門口的站”?把需求聽真切、資源盤清楚、服務做到家,讓家門口養老的幸福從規劃愿景變成每一天的煙火日常
城市與鄉村,解決養老問題面臨不同情境,如何把養老服務做到老年人心坎上?
安徽的實踐是分類施策、善用存量資源。在城市“見縫插針”,將養老服務綜合體鑲嵌于居民樓間,讓專業照護融入城市肌理。在農村“發動鄰里”,試點探索“身邊有伴、村里有站、云端有護”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搭建志愿者隊伍提供服務。因地制宜,實實在在豐富了養老服務供給。
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據預測,到2035年左右將突破4億。龐大的老年群體,意味著對養老服務的海量需求。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當前,養老服務設施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要。
前不久,民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快健全覆蓋城鄉的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養老服務網絡,要求進一步科學規劃養老服務設施布局,不斷優化養老服務設施配置,推動實現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更加協調適配。這一政策部署積極回應老齡化趨勢,體現了對家門口養老需求的精準把脈。
規劃先行,關鍵要摸清底數、匹配需求。四川、青海、重慶三地的一份聯合消費調查顯示,73.72%的受訪老年人更傾向于居家(上門)養老。促進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就得從老年人的真實需求著手。比如,將養老設施優先布局在老年人口密集區域,避免出現結構性供給不足。聚焦居家養老服務,結合未來5—15年老齡化趨勢預測設施數量,在高齡、失能老人集中區域提高護理型床位比例,才能更好配置資源,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設施布局科學性、合理性和精準性,滿足養老實際需要。
落實“藍圖”,扭住養老服務可及性這個重點。規劃實施過程中,如何把“圖上的點”變成“家門口的站”?如何避免“城里有、村里空”“房子好、服務冷”?在具體操作層面統籌兼顧,才能變規劃紅利為群眾獲得感。比如,兼顧“不宜安排在地下層、半地下層和夾層”和“方便子女探望”等軟硬件要求,統籌現行規劃建設按標準落地和后續根據實際變化進行動態調整,抓好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與醫療衛生、教育、公園綠地、綜合交通等規劃有效銜接。
壯大養老事業,仰賴從理念到行動的持續迭代。從擴大養老服務供給,到促進為老服務多業態創新融合發展;從完善健全老年健康支撐體系,到推進社會環境適老化改造……“十四五”時期,我國深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快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在增進老年人福祉的同時,也為新型城鎮化與人民城市理念注入了新內涵。面向“十五五”,還要更好滿足老年人生活照護和健康保障需求,促進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與鄉村振興、科教興國、擴大內需、數字中國等重大戰略工程相銜接,將老年友好理念融入空間規劃、公共服務、產業升級、就業安排、健康安全等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
“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把需求聽真切、資源盤清楚、服務做到家,才能助力億萬老年人更好實現老有所養,讓家門口養老的幸福從規劃愿景變成每一天的煙火日常。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