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糧食、防止浪費,離我們每個人都不遠。在這方面,筆者近來留意到兩件事。
一件是越來越多零食包裝用上了可封口設計,一次吃不完一袋不要緊,封上口還能保存一段時間。
另一件是單位食堂提供更多小份菜、推出稱重計費后,不少同事都反饋按需取菜更方便、能夠品嘗到更豐富的菜品,減少浪費效果顯著。
包裝上的一個小設計,輕松化解“吃不完就浪費”與“強吃吃不下”的兩難;供餐上的一個小創新,通過更精細化的管理服務,從源頭降低了浪費的可能。小創新帶來大改變,啟示我們防止食物浪費既要注重末端管控,更要重視前端機制的優化,以技術創新、標準創新、制度創新激發節約糧食的內生動力。
制度管根本、管長遠。從施行反食品浪費法到印發《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再到發布《防范外賣餐飲浪費規范營銷行為指引》,我國反食品浪費的制度體系日益健全完善。不久前,新修訂的《餐飲業促進和經營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從餐飲服務端對防止浪費提出了諸多具體舉措,如不得以任何方式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團餐應按照防止食品浪費理念科學設計菜單等。制度規定越細化,反浪費越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就越能有效防止“跑冒滴漏”。
兩個人吃幾個菜合適?一個人點這些會不會浪費?類似外出就餐和點外賣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凸顯了信息翔實、標準完善的重要性。一份標明主要食材、分量、口味、建議消費人數等信息的菜單,一項關于餐品信息描述的標準規范,都能有效減少食物浪費。就拿《外賣餐品信息描述規范》來說,這一國家標準有助于減少外賣點餐因分量、口味等信息缺失導致的餐飲浪費。進一步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營造勤儉節約的氛圍,完善標準這一環不可或缺。
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為每個人的自覺,還要強化制度引領作用,推動好習慣好做法化風成俗。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出倡議,呼吁全社會抵制以挑戰人類生理極限的食量或罕見食材(如超辣食物等)為噱頭吸引眼球的“吃播秀”。《網絡主播行為規范》也明確規定,不得展示假吃、催吐、暴飲暴食等內容。之所以對極端吃播露頭就打,是因為其與法律規定和健康生活理念背道而馳,不良行為很可能助長不良風氣。用制度確立行為規范,在全社會樹立起“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文明風尚,就能有效遏制“舌尖上的浪費”。
把550毫升的礦泉水換成380毫升的小瓶裝,某地會議中心每年節約大量飲用水;通過“智能餐盤”系統梳理廣受歡迎的菜品,進而及時調整菜品結構、實現精準供餐,一地機關食堂餐廚垃圾量減少超36%……嚴密的制度、完善的標準,不能停留在紙面上、口頭上,必須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只有杜絕“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將糧食節約貫穿到全行業、全鏈條、全流程,才能助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端穩端牢中國飯碗。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口眾多,既意味著資源環境承載的壓力大,也意味著推進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的潛力足、空間廣、力量大。14億多人主動擁抱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于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于一個民族的可持續發展,都將帶來正向推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