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1月9日電 (記者付麗麗)記者從9日召開的全國中醫藥科技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三五”以來,中央財政投入中醫藥領域超160億元,有力地支持了中醫藥項目、人才、平臺等建設,中醫藥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具體來講,基礎研究方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藏象理論、經穴特異性等中醫藥原創理論的科學闡釋與認識進一步深化,在五臟本質、針刺原理等研究上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臨床研究方面,在心腦血管、代謝、消化等多個疾病領域,中醫臨床評價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預防2型糖尿病、穩定易損斑塊、改善心梗預后等臨床難題獲重大突破。新發突發傳染病應急科研方面,在應對新冠疫情中,支持設立178項國家和省部級研究項目,篩選出“三藥三方”等有效方藥,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撐。循證研究方面,組建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2023年以來,基于循證證據和大量臨床實踐,遴選發布了50個中醫治療優勢病種、52個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100項適宜技術、100個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
我國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深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布局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推進46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建設,中醫藥領域獲批建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廣東中醫藥實驗室、湖北時珍實驗室、河南省中醫藥科學院等一批重大平臺相繼組建。
與此同時,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發展扎實推進。完成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建立了28個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高標準種質資源庫并收集保存7萬份種子。珍稀瀕危中藥材的人工繁育和替代品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120多種大宗或道地藥材實現規范化種植,100余種中藥材開展生態種植。2021年以來40個中藥獲批上市,包括16個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中藥新藥研發進程明顯加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做好中醫藥科技工作,必須堅持以提升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為目標導向,堅持推進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堅持中醫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成果,加快中藥劑型改良工藝創新。結合不同品種、產能、質控特點,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賦能中藥全產業鏈,提高中藥生產整體綠色化、智能化水平。
上述負責人強調,中醫藥科技創新是深入實施健康中國和科技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要以科技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貫穿產業全鏈條全環節。要進一步強化資源利用和保護,持續推進珍稀瀕危中藥資源人工種養殖和替代品研究,結合中藥傳統配伍理論與現代生物學研究成果共同指導新藥開發和臨床用藥,不斷提升中藥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