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中國商務部、工信部等9部門近日發布《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從培育服務消費促進平臺、豐富高品質服務供給、激發服務消費新增量、加強財政金融支持、健全統計監測制度五方面,提出多條具體措施,增加優質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服務消費需求。
國慶將至,許多人計劃外出旅游,感受祖國大好河山,預計各地將迎來消費熱潮。
追求美好生活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消費作為連接生產與生活的關鍵紐帶,不僅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更是人民生活品質的直接映射。從馬克思“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的深刻見解,到“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要求,都印證著這樣一個道理:提升消費品質,本質是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注腳。
新時代的消費早已超越商品購買的單一維度,延伸至生活方式選擇、精神文化滋養與價值認同構建的方方面面。從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蘇超”)看臺上人們的歡呼,到社區智慧菜市場里的便捷購物,再到老字號國潮煥新的消費熱潮,無不彰顯著人民對高性價比與深度消費體驗的追求。追求美好生活不是抽象口號,而是讓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便利、實惠與品質——“蘇超”推出的平價觀賽套餐、文旅領域的“非遺+民宿”融合、智能家電的適老化設計,正是精準回應群眾多元化需求的生動實踐。
提升消費品質,關鍵在于構建需求導向的優質服務供給體系。9部門近日發布的《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強調豐富高品質服務供給。這意味著,既要覆蓋“吃住行游購娛”等基礎性與改善性生活服務,也要拓展“教文衛體旅”等發展性與享受性服務:在社區,完善養老托育、便民維修等服務,讓“家門口的幸福”觸手可及;在文旅領域,通過“數字技術+文化IP”打造沉浸式體驗,讓游客從“觀光”轉向“深度感知”;在體育消費中,依托社區球場、城市賽事等場景,讓運動健身成為日常選擇。眾多優質服務供給不僅能提升群眾獲得感,更能通過創造新需求來引領和倒逼生產端轉型升級,最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推動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場景創新與要素融合,為消費品質提升開辟了更廣闊空間。當“文體旅融合”成為趨勢,消費不再是孤立行為——人們在觀賽“蘇超”時,既能享受體育激情,也能參與周邊文創消費、社交互動;在鄉村旅游中,既能體驗田園風光,也能通過非遺工坊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數智化更讓消費煥發新活力:智慧零售的“精準推薦”、智能家居的“便捷操控”、在線教育的“個性化學習”,讓服務供給更貼合個體需求。而綠色消費的興起,從綠色食品到低碳出行,既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也讓消費成為一種踐行環保理念的生活方式。
從更深層看,消費品質提升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具象化。衡量消費品質的標尺,從來不是單純的銷售額增長,而是群眾臉上的笑容——是一次家庭共享的賽事體驗,是一場便捷省心的旅行,是一回貼心周到的社區服務。從完善社會保障讓群眾“敢消費”,到優化市場環境讓群眾“愿消費”,再到優質服務供給讓群眾“享消費”,每一步都需要著眼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切實把高質量發展成果轉化為高品質生活,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在多樣化消費中實現精神富足與生活幸福。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未來,唯有持續聚焦群眾需求,以政策為引導、以創新為動力、以服務為支撐,推動消費在品質、結構、模式上全面提升,才能讓每一次消費都成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動體現。
(作者魏翔、宋玉茹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助理研究員,本報記者彭訓文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