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時代,對孩子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不久前,一項面向上海市流動兒童所做的調查顯示,他們面臨共同的問題:很多孩子們在課余時間“玩”得不好,缺少玩樂資源、缺少穩定的玩伴、父母忙于工作疏忽陪伴。
高質量的玩耍,對兒童有重要意義。縈繞在大街小巷的玩耍笑聲,是多彩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玩有助于孩子的認知發展。在玩耍中,孩子們以輕松自然的方式嘗試新的事物,學習與人相處,豐富內心世界。
由于長期在異地或往返兩地,一些流動兒童面臨缺少陪伴、難以融入等問題,加上居住地往往遠離城市核心區,博物館、體育館等公共設施可及性較低,許多兒童的娛樂方式局限于“玩手機”“刷短視頻”等。這導致他們更容易出現情緒障礙、心理健康等問題。有專家指出,對于流動兒童而言,參與豐富的娛樂活動,也是心理干預和社會適應的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講,為流動兒童創造更適宜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的生活充滿樂趣,不僅是呵護未成年人健康發展的題中之義,也是應對社會轉型期深刻變化的積極舉措。
如今,我國正全面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在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等領域,外來人口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制度性保障。進一步創造更為親和的成長環境,城市發展還要多一些兒童視角。
去年8月,民政部等21個部門聯合印發《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要求強化對流動兒童的關愛服務,如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水平、提供心理健康關愛服務、加強精神文化生活服務、開展城市融入服務等。從保障上學、就醫等基本權益,到更好滿足流動兒童的精神需求,這是社會發展與觀念進步的同頻共振。
“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在各項工作中充分考慮兒童的成長規律和權益,將兒童作為優先保障和服務的對象,是體現城市人文關懷的重要方面。在這方面,改進的空間還不小。如打造兒童友好空間,讓流動兒童的學習娛樂生活更多彩;定期組織關愛活動,為他們提供心理疏導;開辦公益講座,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情感聯系等。當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城市才會成為承載夢想的溫暖家園。
上一代進城務工人員,往往會將孩子留在戶籍地。如今,得益于發展環境的改善,更多人把孩子帶在身邊。這是一種社會進步,但我們還要看到并積極應對這一變化帶來的新挑戰。
作為超大移民城市,深圳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口號:“來了就是深圳人。”在流動人口規模依然龐大的當下,這種包容開放的姿態溫暖了許多異鄉人。衷心希望每一個城市都敞開懷抱,確保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每一個背上行囊的人都不怕離鄉,每一個奔赴遠方的童年都能得到撫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