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以票根經濟為代表的新型消費模式,正在重構城市消費生態,打通線上消費與線下消費、實體消費與虛擬消費、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成為推動地區產業融合發展、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新引擎。
票根經濟,是指消費者憑借交通出行、文旅活動、餐飲消費等場景的票務憑證,在后續消費場景中獲得優惠折扣、積分兌換等權益,從而刺激更多消費行為、延伸消費鏈條的新經濟模式。其核心在于“以票為媒”,推動消費從“單一購買”向“鏈式體驗”轉型,打破行業壁壘,促進地區商旅文體展融合發展。
從發展邏輯來看,票根經濟的興起具有深層次原因。一方面,它精準把握了新時期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特征。隨著物質條件改善,消費者需求從單純的功能性滿足邁向對情感附加值與文化認同感的追尋,消費行為也從交易型轉向體驗型。票根承載的文化記憶,能夠觸發消費者的“符號情感效應”,滿足其文化認同需求,使消費交易升級為情感投資。同時,票根附帶的優惠權益,能激活消費者的“損失厭惡效應”,提升消費意愿,“計劃內支出”轉化為“探索性消費”。另一方面,票根經濟精準對接了需求與供給,實現“成本降—體驗升—效益增”的效果。通過“一票多用”串聯商旅文體展資源,不僅降低了商戶搜尋、匹配、議價等交易成本,也實現了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帶來的單位成本下降和效益提升,釋放單一活動乘數效應。
究其原因,票根經濟的爆發式增長并非偶然,而是國家政策引領、文娛產業爆發、企業創新實踐與消費行為升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政策引導提供制度保障。上海率先將票根經濟納入擴大消費六大專項行動,與首發經濟、銀發經濟等協同發展。二是文化消費升級奠定市場基礎。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消費需求持續釋放,文旅融合趨勢明顯。數據顯示,僅2025年“五一”期間,全國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超百場,觀眾超200萬人次,帶動酒店旅游消費超20億元。這些文化活動集聚了大量具有消費能力的群體,同時形成天然的消費鏈條。三是企業創新實踐豐富發展模式。市場主體積極突破簡單折扣邏輯,探索票根經濟的多元化實現形式,增強票根經濟的吸引力和可持續性。比如,上海商圈推出嵌入NFC芯片的“智能票根”,實現“一觸即享”的便捷體驗;嶺南酒店打造“酒店+賽事+城市體驗”套餐,延伸消費鏈條。四是消費理念轉變創造微觀條件。現代消費者特別是年輕群體,既追求消費的性價比,又注重體驗的豐富性,票根經濟通過串聯多個消費場景,既滿足了物有所值的實用需求,又實現了多元體驗的情感需求,契合了消費升級的大趨勢。
總體而言,區別于傳統優惠券,票根經濟具備情感載體、數據媒介、生態紐帶三重獨特價值。微觀上,它將票根從功能憑證轉化為情感媒介與消費觸發器,實現“單次消費成本分攤,綜合體驗價值倍增”。宏觀上,它打破文旅體商行業壁壘,將孤立的“流量”整合為“留量”網絡,激發地區消費潛力,重構城市消費生態。
然而,票根經濟雖火爆但也存在隱憂,部分地區存在依賴財政補貼、投入產出失衡、虛假宣傳、內容同質化、缺乏文化內涵、創新動力不足、政策協同不足等問題。未來推動票根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可從多方面著力。
因地制宜探索特色路徑,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結合城市文旅資源、產業結構、消費特性等,創新城市票根經濟模式,比如大型城市可重點發展高科技聯動,文旅資源豐富地區可深耕文化IP。優化財政補貼機制,建立涵蓋票根使用率、二次轉化率、商戶參與率等維度的考核指標,對達標企業給予稅收抵扣等優惠。同時強化監管,遏制虛假宣傳、欺詐消費者等行為,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
強化技術支撐,構建數據共享平臺。搭建區域性票務數據中臺,推廣區塊鏈防偽技術,保障票根的可信度。為企業提供標準化接口與云服務補貼,降低系統改造成本,打通預約、核銷、反饋全流程,優化票根兌換體驗。
挖掘城市文化基因,加強票根文化社交屬性。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實體票根上印有隨機洞窟的精美壁畫,游客集齊不同圖案的實體票根后,可兌換限量版文創產品,吸引眾多游客多次前往。這種將票根設計為文化衍生品的形式,提高了票根的文化屬性。同時,鼓勵創新票務營銷,設計多樣化的票務套餐,比如將賽事紀念票套裝發行、電影票根關聯限量版角色徽章等,提高票根社交屬性。
完善區域部門協同機制,構建全國消費統一大市場。區域內設立文旅、商務、交通等跨部門協調工作組,整合多場景、多行業數據,通過“政府數據授權+企業市場化運作”模式,實現消費數據價值轉化。探索成立區域票根經濟聯盟,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等城市圈試點聯盟,統一跨省票根結算規則與稅務處理標準,破解“異地兌換難”困局,為進一步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注入新的動能。
(作者:朱蘭,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