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蘇州高等研究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周少華教授團隊,提出更精準且可解釋的多模態癌癥生存分析新方法,讓癌癥生存預測更精準。
據介紹,這一突破性進展縮小了病理圖像與基因表達數據的“語義鴻溝”,讓癌癥生存預測更精準且可解釋,不僅能讓更多癌癥患者從精準治療中獲益,還可以避免過度治療,助力醫療資源最優配置,為精準腫瘤診治鋪平道路。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IEEE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匯刊》。
癌癥生存分析是精準醫學的關鍵環節,它能幫助醫生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但傳統分析方法一直面臨“病理圖像和基因表達之間細粒度交互不足”的難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開發出全新的“通路感知多模態Transformer(PAMT)框架”,通過三步實現多模態數據的細粒度交互和融合。
第一步,先讓單模態數據內部“信息交流”,利用自注意力機制讓生物通路間、病理圖像塊間充分傳遞信息;第二步,通過全新的無配對標簽對比學習方法,讓生物通路和病理圖像塊的語義信息對齊,確保兩者“說同一種語言”;第三步,遵循“基因型決定表型”的醫學先驗,以生物通路為指導,實現兩種數據的精準融合,真正捕捉到癌癥發展的核心關聯。
研究發現,PAMT不僅預測效果突出,在膀胱癌、肺鱗癌、肺腺癌三種癌癥數據集上,其生存預測性能均顯著超過現有主流方法,并且展現出了優秀的“可解釋性”。PAMT能夠協助病理醫生快速篩選影響生存的關鍵生物通路、定位全切片病理圖像中受通路影響的區域,并挖掘與預后相關的病理圖像特征。據悉,團隊已搭建公開網站,可視化展示186條生物通路對全切片病理圖像各區域的影響。 (記者 吳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