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隨著紫外線增強,公眾的防曬意識高漲,街頭巷尾的防曬“裝備”也多了起來:防曬衣、遮陽帽、太陽傘……不少人還隨身攜帶防曬霜,隨時補涂。
然而,關(guān)于防曬的困惑也隨之而來——陰天要不要防曬?室內(nèi)需要防曬嗎?防曬霜SPF值是否越高越好?更有人陷入“防曬焦慮”,出門層層包裹,卻又擔心影響維生素吸收。
防曬,究竟該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傷害與擁抱健康之間找到平衡點?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蘭州大學(xué)第一醫(y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醫(yī)師石春蕊,聽她詳解防曬的門道。
警惕紫外線傷害
防曬非夏天專屬
提到防曬,很多人第一反應(yīng)是“夏天怕曬黑、曬傷”,但在石春蕊看來,防曬的核心是抵御紫外線的“隱形傷害”。“紫外線是太陽光中能量高于可見光的一種電磁輻射,造成皮膚光損傷的主要為UVA(長波紫外線)和UVB(中波紫外線)”。石春蕊介紹,UVA穿透力強,易使皮膚老化,UVB則是導(dǎo)致曬傷的“元兇”。
紫外線對皮膚的潛在危害廣泛。“UVA如同‘慢性殺手’,能穿透皮膚深層,悄悄破壞膠原蛋白,時間一長,皺紋、色斑、皮膚松弛都會找上門;UVB就像‘急性刺客’,短期內(nèi)就可能把皮膚曬得又紅又痛,嚴重時起水皰、脫皮,反復(fù)曬傷還會增加皮膚癌風險。”石春蕊說。
值得注意的是,防曬并非夏季或晴天專屬。“冬季,UVA的強度可達夏季的50%至80%,加上天氣寒冷干燥,皮膚屏障功能可能受損,更易受到紫外線傷害。”石春蕊指出,即使陰天,也不能掉以輕心,云層只能阻擋部分紫外線,雖然不易曬傷,但會不知不覺加速皮膚老化。
由于UVA有較強的穿透力,即使待在室內(nèi),也可能被紫外線“偷襲”。“普通透明玻璃幾乎完全阻擋UVB,卻只能阻擋30%至70%的UVA,這意味著,長期近距離靠窗辦公、學(xué)習(xí),還是會暴露在相當劑量的UVA下,仍需做好防曬工作。”石春蕊強調(diào),紫外線的傷害是累積性的,因此,防曬是全年、全天候的“必修課”。
防曬方式分多種
選對用對是關(guān)鍵
市面上,防曬產(chǎn)品五花八門,應(yīng)該怎么選?事實上,防曬不是簡單涂個防曬霜就行,得選對方式、用對方法。石春蕊說,比較靠譜的是“物理遮擋+防曬霜”的搭配組合,然后根據(jù)具體場景再靈活調(diào)整。
物理遮擋,俗稱“硬防曬”,通常使用衣物、帽子、傘、墨鏡等遮擋光線,保護皮膚。“它們可以提供即時防護,UPF值(紫外線防護系數(shù))超過50,便能阻擋98%以上的紫外線,且防護效果不受汗液、摩擦影響。”石春蕊建議,嬰幼兒和皮膚容易過敏的人,可優(yōu)先使用這種方式,“沒有化學(xué)刺激,對皮膚更友好。”
物理遮擋雖好,并非完美無缺。“對于皮膚褶皺處和邊緣區(qū)域,如鼻翼、頸側(cè)等,物理遮擋易遺漏,配合使用防曬霜,效果更佳。”石春蕊介紹,防曬霜分為物理防曬霜和化學(xué)防曬霜,前者通過反射和散射紫外線發(fā)揮作用,后者通過吸收紫外線并轉(zhuǎn)化為熱能來減少對皮膚的傷害。
那么,化學(xué)防曬霜和物理防曬霜各有何優(yōu)缺點?“物理防曬霜像是給皮膚罩了一層‘反光鏡’,涂上去就能用,適合敏感肌,缺點是質(zhì)地厚重、涂多了會泛白。”石春蕊說,化學(xué)防曬霜質(zhì)地輕薄,如同“海綿”吸收紫外線,但要出門前30分鐘左右涂抹,等它附著在皮膚上才能起效,適合怕悶痘的油性皮膚。
選購防曬霜時,經(jīng)常看到外包裝顯示有SPF值(防UVB能力)和PA值(防UVA能力),不少人陷入糾結(jié),數(shù)值是不是越高越好?“其實,沒必要盲目追求高倍數(shù)。”石春蕊舉例,SPF30能阻擋約96%的UVB,SPF50能阻擋約98%,并非典型的線性提升,過高的SPF值(數(shù)值大于50),還可能加重皮膚負擔,誘發(fā)粉刺或過敏,日常通勤選擇SPF30+、PA+++就夠了。
用法用量方面,石春蕊建議,一是用量足,面部涂抹,可參考1元硬幣大小,約2毫克/平方厘米,脖子、耳后、手背這些死角別漏掉;二是提前涂,化學(xué)防曬霜最好出門前20至30分鐘完成涂抹;三是勤補涂,戶外活動,平均每2小時補涂一次;四是順序?qū)Γ磕ǚ罆袼话阍谧o膚最后一步,彩妝前一步。
針對防曬噴霧、防曬棒等新型防曬產(chǎn)品,由于防護力弱于霜狀,她建議作為補涂使用,“噴霧可先噴在手心再涂抹,避免直接噴臉嗆到,防曬棒同一地方最好涂4次以上。”
防與曬間找平衡
重點人群重點盯
高SPF值防曬霜涂上厚厚一層、出門裹得嚴嚴實實,甚至見到早上溫和的陽光也“躲著走”……生活中,有些人“全副武裝”,似乎跟防曬“較上了勁”。其實,防曬固然重要,但不是捂得越嚴越好,過度防曬可能引發(fā)新的健康問題。
“長期疊加使用高SPF值防曬霜,可能引發(fā)皮膚過敏與痤瘡。”石春蕊提醒,過度防曬還可能導(dǎo)致維生素D缺乏,“人體90%的維生素D通過紫外線照射皮膚合成,過度防曬會阻斷此途徑,導(dǎo)致維生素D水平顯著降低,影響鈣的吸收,年輕人也可能出現(xiàn)骨密度下降、夜間抽筋或腰痛。”
此外,維生素D因參與毛囊周期調(diào)節(jié),缺乏還可能引發(fā)休止期脫發(fā)以及情緒障礙。“過度防曬,相當于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潑掉了。”對此,石春蕊給出“安全曬太陽”的建議,選擇上午6點到10點,或者下午4點到5點,紫外線較弱時段,把胳膊、腿露出來曬上10到20分鐘,“食用深海魚、蛋黃、動物肝臟等,也能補充維生素D。”
平衡防曬與健康,特殊人群更要“量身定制”——
嬰幼兒皮膚嬌嫩,6個月內(nèi)的寶寶,盡量別曬太陽,出門用遮陽棚或嬰兒車罩,兒童首選純物理防曬霜,SPF30+即可,涂抹時避開眼周。
孕婦盡量避免使用含有氧苯酮、視黃醇棕櫚酸酯等的化學(xué)防曬霜,純物理防曬霜更安全。此外,孕婦妊娠期黃褐斑高發(fā),需加強UVA防護,選擇PA++++的防曬霜,配合遮陽帽、口罩等物理遮擋措施。
敏感肌、痘痘肌應(yīng)盡量物理遮蓋防曬為主,可配合溫和的物理防曬霜,避免使用化學(xué)防曬霜或含酒精、致痘成分等物質(zhì)的防曬霜。皮炎急性期以硬防曬為主,恢復(fù)期再使用防曬霜。
老年人群皮膚屏障和修復(fù)能力較弱,防曬更需細心,建議選擇物理防曬霜,減少皮膚刺激,出門勤戴手套和寬檐帽,重點防護頭頸、手背等容易被曬出斑的部位。
避開防曬誤區(qū)
曬傷及時修復(fù)
防曬誤區(qū),遠比想象的多。除“陰天不需要防曬”“高倍數(shù)防曬霜更安心”外,生活中常見的,還有這些:
“比如有人覺得‘防曬霜涂一次管一天’,這是不對的。”石春蕊強調(diào),戶外每2小時需補涂一次,出汗、擦拭后應(yīng)立即補涂,“不然汗水把防曬沖掉,等于沒防護;游泳時,首選防水型防曬霜。”
“還有人臨出門前才匆匆涂防曬霜,事實上,只有純物理防曬霜才能涂抹后即時生效,化學(xué)防曬霜通常需要15到30分鐘,才能被表皮吸收,提前涂抹可減少汗水沖刷導(dǎo)致的流失。”她說。
“也有人糾結(jié)‘防曬霜要不要卸妝’。”石春蕊表示,普通防曬霜用氨基酸洗面奶基本能清洗干凈,洗完后可以觀察水珠能否均勻鋪開;防水型的須用卸妝油清除,不然殘留會導(dǎo)致閉口、刺激,“如果實在擔心,可選購帶有無油配方、非致痘性標識的產(chǎn)品。”
眼下,隨著暑期來臨,不少家長選擇帶孩子到高海拔地區(qū)旅游、避暑,防曬措施也要升級。“海拔每升高1000米,紫外線強度增加約10%,加上空氣稀薄,很容易曬脫皮。”石春蕊建議,公眾去往高海拔、紫外線輻射強烈的地區(qū),可穿深色防曬衣,防曬霜選用SPF50+、PA++++的,出門前30分鐘涂夠量,及時補涂,如條件允許,避開強光時段,外出在有樹蔭和建筑物等有遮蔽的地方活動,減少直射暴露。
“萬一曬傷,別慌!”石春蕊提醒,剛曬傷時可用冷水沖洗10分鐘,外涂蘆薈膠,但別用冰敷,以免刺激皮膚。第二天開始,厚涂無酒精的保濕霜,注意,發(fā)現(xiàn)脫皮時千萬不要撕扯,讓它自然脫落,也可以服用積雪草苷等抗炎修復(fù)產(chǎn)品,“如果出現(xiàn)水皰、發(fā)熱或頭痛,有可能是嚴重曬傷,趕緊就醫(yī)。”
“總之,防曬并非筑起隔絕陽光的高墻,而是該擋的擋,該曬的曬。”石春蕊總結(jié),科學(xué)防曬,需全年防護不松懈,物理遮蔽為主、防曬霜查漏補缺,特殊人群靈活調(diào)整,“不過度焦慮,也不心存僥幸,才能在護膚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