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創建出迄今最小人體微血管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劉霞)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和中國清華大學科學家聯合研發出一項開創性的3D打印技術,成功創建出迄今最小的人體微血管。這一進展有望為科學家提供一種全新的藥物測試方法,從而終結使用動物進行藥物測試的歷史。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德國應用化學》雜志。動物試驗并不能精準預測人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劉霞)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和中國清華大學科學家聯合研發出一項開創性的3D打印技術,成功創建出迄今最小的人體微血管。這一進展有望為科學家提供一種全新的藥物測試方法,從而終結使用動物進行藥物測試的歷史。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德國應用化學》雜志。動物試驗并不能精準預測人
《自然》系列期刊20日刊登重磅論文合集,發布了人類細胞圖譜(HCA)計劃成果,描繪了人體目前已知類型細胞的初步草圖。這一成果結合了國際科學家團隊的研究,利用基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最新數據和分析工具,在理解人體生理方面實現了飛躍,幫助人類在細胞水平上認識健康與疾病。據估計,人體由37.2萬億細胞組成
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科學家利用單細胞生物的遺傳基因創造出一種多能干細胞,并使這些干細胞完全發育成小鼠,成功重寫了“生命劇本”。這項研究揭示了人類與單細胞生物共享一個早于動物的共同祖先,從而重新定義了人們對干細胞遺傳起源的理解,并為探索遺傳工具進化的多功能性提供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人類基因組中大約98%的區域并不直接編碼蛋白質,這部分區域的功能一度未被充分理解,甚至被誤認為是“垃圾”DNA。然而據最新一期《細胞》雜志上發表的研究,科學家借助改進型“基因魔剪”CRISPR技術揭示了非編碼RNA的奧秘,證明了它們在細胞中,特別是在癌癥和人
人腦必定蘊藏著某些獨特于其它動物大腦的“秘密武器”。這賦予了人類規劃未來、享受填字游戲、講述諷刺笑話等非凡能力,使人類在萬物中獨樹一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人腦如此與眾不同呢?英國《自然》雜志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歷經數年探索,集結來自細胞圖譜、大腦類器官等研究獲得的海量數據,科學家終于部分揭開
與體重偏輕的人相比,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幾率要高出10倍。科學家一直在探尋二者之間的根本聯系。之前人們認為肥胖型糖尿病主要問題在于胰島素活動異常,即身體無法阻止脂肪酸的危險釋放。但是,包括美國羅格斯大學新布朗斯維克分校在內的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問題并非出在“剎車失靈”,而是出在猛踩“油門”上,即肝臟和其
荷蘭癌研所科學家證實,癌細胞可利用這些核糖體來增強它們的“隱形”能力,從而躲避免疫系統的追蹤。相關論文10月21日發表在《細胞》雜志上。這一發現改變了人們對核糖體的認知。免疫系統時刻在監控著人們的身體。為了生存,癌細胞需要避開這種檢查。癌細胞可能會利用人體的蛋白質工廠來讓自己“隱身”。每個細胞中都包
據最新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論文,來自英國威康桑格研究所、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及其合作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測序和其他基因組學技術,創建了首個人類產前胚胎皮膚的單細胞和空間圖譜,并揭示了包括毛囊在內的人類皮膚的形成機制。在實驗中,研究團隊在培養皿創建了一個能夠生長毛發的“迷你皮膚器官”。利用這一
本報合肥10月17日電(記者丁一鳴)亞硝酸鹽作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含氮無機化合物,是氮循環中的重要一環,它作為食品添加劑,可以延長食品保質期,但過量攝入可致中毒,甚至轉化為致癌物。為了更準確檢測出亞硝酸鹽的存在,日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固體所能源材料與器件制造研究部蔣長龍、楊亮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新
人類的預期壽命在19世紀和20世紀急劇增長,主要得益于人們更健康的飲食、醫學技術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然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等機構的公共衛生學家最近發現,預期壽命的增長速度在過去的30年里大幅度放緩——自從1990年以來,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口的預期壽命只增加了6年半。這一改善速度遠低于一些
許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感受:突然間就覺得自己老了。實際上,這種感受并非錯覺,或許正是身體內部深刻變化的真實寫照,醫學數據與研究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證。《自然·衰老》雜志最新報道稱,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揭示了衰老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過程。相反,人類在青春期后還會經歷兩次顯著的“斷崖式”衰老。不過,清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科學家報告稱,在小鼠身上開展的測試結果顯示,他們開發的通用流感候選疫苗引發了強烈的免疫反應,且能在動物接觸病毒后保護其免受嚴重感染。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病毒學雜志》。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計劃在1—3年內啟動該候選疫苗的人體臨床試驗,最終研制出一款能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佳欣)心力衰竭是一種由心臟內部壓力升高所導致的致命疾病。英國東英吉利大學和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磁共振成像(MRI)掃描或可取代侵入式心臟檢查,可靠評估心臟內部壓力,從而預測患者是否會發展為心力衰竭。相關論文12日發表在《歐洲心力衰竭雜志》上。心臟MRI使用強磁場和無線
瑞典隆德大學的科學家近日開發出一種名為“淀粉樣蛋白概率評分2(APS2)”的血檢方法。它能檢測血液中關鍵蛋白的水平,在發現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方面準確率高達91%。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讓1213名出現認知癥狀的患者接受初級保健醫生檢查及APS2測試。初級保健醫生依據國際公認的標準以及CT掃描和認知測試對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兩個對胰腺腫瘤生長起關鍵作用的基因:腫瘤抑制基因USP15和SCAF1。研究發現,擁有這兩個基因突變的人,其腫瘤更有可能快速生長,但這些腫瘤也更容易受到化療的影響。最新研究對于理解和治療胰腺癌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胰腺癌是最致命的惡性疾
美國南加州大學科學家利用“基因魔剪”——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將人體免疫細胞B細胞變成體內的微型監測機器和“抗體工廠”,生產專用抗體來摧毀癌細胞或艾滋病病毒。而且這種方法稍作調整,可以用于生產其他抗體,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關節炎等疾病。相關論文發表于7月22日出版的《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志。
“我們國家醫療領域具有數據量大、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但缺乏高質量數據集,也缺乏復合型專業人才,特別是數據科學家。”7月10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健康數據科學研討會主題報告環節中,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求。毛群安表示,數據科學家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的稀缺資源。“如今,要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在全球范圍內,前列腺惡性腫瘤是男性癌癥死亡的第二大常見因素。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由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綜合癌癥中心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JUN蛋白可以減緩前列腺腫瘤生長。這一研究為治療前列腺癌提供了新思路。此前有大量研究表明,JUN蛋白在癌癥中過量產生。因此,腫瘤生長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麗云 朱虹 通訊員衣曉峰)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當前,房顫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然而臨床上依然缺乏安全有效的房顫用藥和干預對策。6月7日記者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藥理學教授楊寶峰團隊證實,內源性多肽Spexin能夠有效降低房顫易感性。提升血液循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來自西班牙和美國多個機構的神經學家,研究了數千名已故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數據,以及另外10000多名在世患者的生物標志物。結果表明,約15%到20%的阿爾茨海默病病例可能要歸因于攜帶兩個APOE4基因拷貝。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自然·醫學》雜志。阿爾茨海默病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佳欣)為什么有些人吃飽了就能輕易停止進食,而另一些人則一吃就停不住,進而可能會導致肥胖?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在于大腦回路。大腦中兩個區域之間新發現的結構性連接可能與調節進食行為有關。這些區域涉及嗅覺和行為動機。當兩個大腦區域之間的聯系減弱得越明顯,人體質量
中新網海口5月17日電 記者17日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簡稱“熱科院”)獲悉,該院香料飲料研究所近日在胡椒淀粉與胡椒堿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利用創新技術大幅提升了胡椒堿的有效利用,為胡椒從調味料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健康資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香辛料之一,胡椒因其
科技日報北京5月16日電 (記者劉霞)英國牛津大學人口健康中心科學家開展的兩項最新研究發現,血液中的一些蛋白有望提前7年揭示癌癥風險。研究團隊認為,其中一些蛋白不僅可以比現有方法更早地檢測出某些癌癥,還有助于早期治療或完全預防這些癌癥。相關論文發表于15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志。在最新研究中,科學
科技日報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來模擬藥物發現早期階段耗時的化學過程,其可以顯著簡化研發流程,同時也為前所未有的治療找到新途徑。科學家借助這一工具,已合成出32種治療癌癥的新候選藥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通訊》上。識別候選藥物以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疫苗技術。經小鼠實驗驗證,它可針對多種未來可能引發疾病暴發的冠狀病毒提供免疫防護,甚至包括那些人們尚未了解的冠狀病毒。這是一種被稱為“主動疫苗學”的疫苗開發新方法,它使科學家能夠在病原體出現之前就研制出對應疫苗。研究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納米技術》雜志上。傳統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