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醫療領域具有數據量大、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但缺乏高質量數據集,也缺乏復合型專業人才,特別是數據科學家。”7月10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健康數據科學研討會主題報告環節中,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求。
毛群安表示,數據科學家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的稀缺資源。“如今,要開發大數據價值鏈,研究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挖掘技術,特別需要具有大數據思維。”他強調。
把浩如煙海的醫療健康數據用起來,是這次研討會關注的重點之一。
如今,新時代醫學正在由“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和人相關的許多數據,都和健康有關。
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院長王松靈表示,健康大數據是反映全民健康狀態的寶貴資源,蘊藏極大應用價值,可為疾病防治和醫學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王松靈指出,健康大數據是信息時代的生產要素,將深刻改變健康服務模式,全面提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水平,提高醫療健康服務水平,促進醫療資源共享,有利于推動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在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的推動下,數據要素會產生新的價值增量,從而釋放出‘大健康’產業的新質生產力。”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醫學和統計學、大數據的結合會越來越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杜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過去講醫療數據,更多是指醫院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獲得的數據。健康數據則是指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和醫療數據相比,其范疇擴大了許多。如今,國家和社會在積極推進“健康老齡化”理念,要落實這一理念,就需要將理念轉化為政策,借助數據,更加精準地提出相應的預防和干預措施,切實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質量。
各類健康數據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好的統計方法,能將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可以準確判斷我們的政策是否有效。”杜鵬認為,這正是高校和醫療機構可以合作的領域——前者能展開研究,培養人才,幫助海量數據發揮效益。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教授黃輝分析,為了更好獲得數據中的信息,需要開展醫學和理學、工學甚至人文學科的交叉研究,“醫療技術的發展,需要醫工結合,開發新的醫療設備;個性化醫療需要醫理結合,探索精準醫療的機理;醫學和人文學科的結合,可以幫助我們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
對高校來說,人才培養是首要任務。一個有著交叉學科背景的學生,可以有更全面的視野。黃輝告訴記者,為了培養數據科學人才,他們提出一個很重要的理念——“以問題為導向”。團隊在和醫院、政府部門合作時,要加強溝通,了解對方的實際問題,然后將這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解決完數學問題,也還只是第一步。我們要把解答和思路再放回到實際中去,看能不能真正解決真實的問題。”黃輝說。
本次健康數據科學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健康大數據研究院主辦,由北京生物醫學統計與數據管理研究會和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