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新型熒光探針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高性能工具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儲軍研究員課題組研發了在活細胞內具有12倍熒光變化的高性能基因編碼的環磷酸腺苷(cAMP)綠色熒光探針(G-Flamp1)。該研究結合顯微成像和光纖記錄等技術,實時高靈敏檢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儲軍研究員課題組研發了在活細胞內具有12倍熒光變化的高性能基因編碼的環磷酸腺苷(cAMP)綠色熒光探針(G-Flamp1)。該研究結合顯微成像和光纖記錄等技術,實時高靈敏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天津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增強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在醫療健康、生物醫藥
據發表于《自然》雜志網站的一篇文章解釋,生物物理學指在跨越分子、細胞、組織和生物體的尺度上研究生物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學科,它利用物理學的原理和方法來理解生物系統。西班牙《世界報》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生物物理學能夠讓斷骨再生,或者將藥物送達人體內某個器官,甚至揭示生命的奧秘,已經
科技日報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當嬰兒過度哭泣并拒絕睡覺時,大多數父母都會感到沮喪。科學家們發現,讓哭鬧嬰兒平靜下來的最佳策略是抱著他們走5分鐘。這種基于證據的舒緩策略發表在13日的《當代生物學》雜志上。論文通訊作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中心的黑田久美說,許多父母都飽受嬰兒夜間哭鬧之苦,這
科技日報北京7月28日電 科學家們發現,一種化學物質是控制毛囊細胞何時分裂、何時死亡的關鍵。這一突破不僅可以有效治療禿頂,而且最終還能加快傷口愈合,因為毛囊是干細胞的來源。這項研究最近發表于《生物物理學雜志》上。在人體內,大多數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具有特定的形式和功能,而這種形式和功能是不會改變的。
本報北京7月26日電 記者陳海波從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日前成功研制出猴痘病毒野生型B6R基因和突變型F3L基因兩種假病毒的標準物質。這兩種標準物質可用于猴痘病毒檢測試劑盒開發和性能確認、方法驗證以及實驗室質量控制。此前,國內外還沒有猴痘病毒假病毒標準物質。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獸共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3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方法,讓母雞下的蛋產生了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抗體。研究表明,從雞蛋中提取出來的抗體有望用于治療新冠肺炎,或作為容易接觸該病毒人群的預防措施。相關研究發表于最新一期《病毒》雜志。該研究負責人、加州大學戴維斯獸醫學院人口健康與生殖系家禽醫學教授羅德里戈
中新網北京3月25日電 (谷振陽)近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血液病醫學部有5項科研發現入選第48界歐洲血液與骨髓移植學會(EBMT)。第48屆EBMT年會于2022年3月19日至23日在捷克布拉格舉行。該年會是血液病治療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會議之一,旨在讓參與臨床骨髓移植的科學家和醫生分享經驗并
本報北京3月18日電(記者晉浩天)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朱健研究員課題組日前在《分子細胞》在線發表了題為《膳食中的必需氨基酸誘導泛素化修飾以改善脂肪肝病》的研究論文。課題組利用果蠅幼蟲絳色細胞作為研究系統,發現必需氨基酸攝入不足是造成營養不良人群患上脂肪肝病的“罪魁禍首”
科技日報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新冠感染后腦部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神經病學論文,科學家描述了人類大腦在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改變,包括嗅覺和記憶相關腦區的改變。研究結果或揭示新冠肺炎的損傷效應,增進我們對這種疾病如何擴散到中樞神經系統的認識。至于這些效應是否會長期持續,
近日,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合作研究發現,基因RNF43和ZNRF3的缺失或突變會觸發一個脂質代謝的調節信號,進而導致肝臟中脂質的積累和炎癥。這一研究結果可以解釋為什么有的人很瘦,卻還是會患有脂肪肝。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此前的癌癥基因組研究已經將RNF43和ZNRF3確定為在結腸癌和肝癌
中新社上海1月7日電 (記者 陳靜)人類的指紋花紋如何形成?何種基因在其中發揮了主導作用?記者7日獲悉,中外科學家攜手研究發現,人類肢體發育相關基因在指紋花紋表型的形成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指紋是存在于指皮膚上的凹凸紋路。人類對指紋花紋這類表型形成的生物學機制仍知之甚少。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汪思佳
國際戰“疫”行動據美國《國會山》網站27日報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新研究得出結論稱,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后,可從呼吸道廣泛傳播到身體的幾乎所有其他器官(包括心臟和大腦),并滯留數月。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對新冠病毒在人體和大腦滯留時長“最全面的分析”。他們對44名新冠
據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報道,美國哥倫比亞研究人員與中國香港大學科學家合作的一項新研究增添了更多證據表明,奧密克戎變體可以逃避疫苗和自然感染賦予的免疫保護,需要新的疫苗和治療方法來預測病毒可能如何快速演變。奧密克戎變體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病毒刺突蛋白的變化數量驚人,這可能對當前疫苗和治療性抗體的有效
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張素)國際永久編號為392655的小行星被命名為“馮敏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發布公告指出,馮敏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藥現代化應用專家,他領導的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萃取了靈芝孢子油。馮敏研發團隊成員、江蘇省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亞杰近日在北京參加“2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4日電 (實習記者 張佳欣)大多數人類疾病實質上是細胞故障的產物。但要了解細胞的哪些部分出錯會導致疾病,科學家首先需要對細胞有完整的了解。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在24日發表于《自然》雜志上的論文中,介紹了尺度集成細胞(MuSIC)技術,這是一種結合了顯
國際戰“疫”行動英國《自然》雜志11日發表的一項免疫學研究指出,過去對其他冠狀病毒的暴露或許能提高身體清除新冠病毒的速度,因為免疫系統有“記憶”,能記住在不同冠狀病毒中都高度保守的病毒復制蛋白。研究結果表明,這種高度保守的蛋白可作為今后針對地方性流行病和新發冠狀病毒疫苗的靶點。該研究分析了新冠病毒暴
科技日報柏林11月2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蘇黎世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水通道蛋白-1(AQP1)的一個常見基因變異會減少細胞膜中水通道的數量,進而增加因腎功能衰竭而接受腹膜透析治療患者的死亡風險。相關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全世界多達10%的人受到慢性腎臟疾病的影響。慢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模型研究顯示,在疫苗大范圍接種期間,仍需通過非藥物手段——例如戴口罩——降低新冠病毒的傳播,以降低對疫苗產生耐藥性的病毒株的出現概率。該研究由歐洲多國科學家參與。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科學家福亞多爾·坎德拉舒夫及其同事,此次模擬了在第一年開始接種疫苗的情況下,在1
7月21日,在南京市玄武區一處檢測點,醫務人員在為市民進行核酸檢測取樣。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攝7月22日,國新辦舉行新冠病毒溯源情況新聞發布會,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王辰,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專家組
俄羅斯專家認為,依靠脂肪酸對身體的作用,天然巧克力的確有助于在短時間內改善心情并緩解壓力,包括吃甜食的過程——味道和包裝的沙沙聲也有很大的作用。全俄“苗條的俄羅斯”社會運動主席奧爾加·瓦娜托娃解釋說,人對壓力的反應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人調動儲備時的緊張,第二階段是需要補充使用過的儲備,特別是葡萄糖
養生之道網導讀:一般而言,對于患子宮內膜癌的病人可以通過臨床及組織學特征對其所患疾病的風險進行分級,包括患者的年齡、
今年是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協作組發表人類基因組序列草圖20周年。20年前,我國圓滿完成了承擔的“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任務。中國科學家通過參與這一被譽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帶動了中國基因組學研究從追趕到并跑,從而躋身世界前列。6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
科技日報北京2月24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分子細胞》雜志撰文指出,他們發明了一種新基因編輯技術,可按時間順序對切割點或編輯點進行編輯,有望促進癌癥研究等領域的發展。基因編輯領域的“當紅炸子雞”CRISPR使科學家能改變細胞內DNA的序列,或添加所需序列
把遺傳密碼中“無效”的內含子“剪”出來,“有效”的外顯子“接”到一起的過程叫做RNA剪接,它是生命體解讀遺傳密碼的核心步驟。負責執行這一步驟的就是細胞核內復雜精密的分子機器——剪接體。——萬蕊雪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西湖學者◎本報記者 劉園園記者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1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