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解釋“會哭的孩子有奶喝”
《自然》一篇最新論文描述了小鼠母親響應幼崽呼喚背后的神經回路。科學家認為,這一機制對于隨時間推移維持小鼠的母性照料很重要。催產素(oxytocin)已知對母體生理和行為很重要,例如,它在分娩和哺乳期間的排乳中都起著作用。在人類中,嬰兒哭鬧就是痛苦的有力信號,大多數養育嬰兒的母親會對哭鬧做
《自然》一篇最新論文描述了小鼠母親響應幼崽呼喚背后的神經回路。科學家認為,這一機制對于隨時間推移維持小鼠的母性照料很重要。催產素(oxytocin)已知對母體生理和行為很重要,例如,它在分娩和哺乳期間的排乳中都起著作用。在人類中,嬰兒哭鬧就是痛苦的有力信號,大多數養育嬰兒的母親會對哭鬧做
科技日報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劉霞)英國“深度思維”(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能工具“阿爾法錯義”(AlphaMissense)已對2萬種人類蛋白質中的7100萬種可能的錯義突變進行了檢測,通過找出哪些小突變可能具有破壞性,來幫助醫生確定導致遺傳疾病的“罪魁禍首”。相關論文刊發于最新一期《科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受科幻大片《終結者》啟發,西班牙科學家利用真菌研制出一種活性皮膚。這種皮膚可感知光線和觸感,有望用作可持續的、可生物降解的傳感器,讓建筑物自我調節溫度或讓個性化可穿戴設備監測人體狀況。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研究廣場》雜志。 在電影《終結者》中有一個場景,把皮膚植入到機器人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使橫紋肌肉瘤(RMS)細胞內一種特殊蛋白質復合物失效,導致腫瘤細胞轉變為健康的肌肉細胞。最新研究有望催生新的癌癥療法。相關論文刊發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RMS是一種罕見癌癥,主要影響10歲以下的兒童。RMS患者的基因突
8月23日,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在一篇發表在《自然》雜志的論文中表示,美國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首次發布了完整的人類Y染色體基因序列,這是最后一個被完全測序的人類染色體。在此次研究中,一個意想不到的有趣發現是,在過去的研究中,Y染色體DNA曾多次被錯誤地認為是細菌DNA。如今,科學家終于能夠將二者區
發表在最新一期同行評審期刊《食品添加劑和污染物》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號稱“環保”的紙質吸管含有長效和潛在的有毒化學物質。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研究人員檢測了39個品牌的吸管中所含有的PFAS(一組合成化學品,稱為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這是歐洲首次,也是世界上第二次此類分析。結果顯示,大多數被檢測吸管中
科技日報北京8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23日發表的兩篇論文公布了人類Y染色體的組裝和分析,Y染色體也是最后完成全測序的人類染色體。這項全球100多名科學家參與的研究填補了當前Y染色體參考的諸多空白,帶來了對不同人群演化和變異的見解。人類Y染色體由于結構復雜一直很難測序和組裝。超過一半的Y染
已經衰老的大腦能逆轉時光變回年輕嗎?其中的關鍵可能是一種血小板因子。據16日同時發表在《自然》《自然·衰老》和《自然·通訊》上的3篇論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3個研究團隊將血小板第Ⅳ因子(PF4)確定為逆轉衰老的共同信使——3種獨立的對衰老的干預措施,包括壽命蛋白klotho
據8月9日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志》上的研究,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每天僅需走2337步就可降低心臟和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每天走3967步可降低所有疾病帶來的死亡風險。科學家匯集了17項相關研究,分析了226889人的數據發現,走得越多,對健康的好處就越大。每天多走500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科學家確定了人腦的細胞和分子特征,這些特征將現代人類與其最親近的靈長類動物“親戚”和古代人類祖先區分開來,為人腦進化提供了新見解。相關論文刊發于近期出版的《自然》雜志。人們一直很好奇為什么人類具有其它動物沒有的能力,比如說話等。以前的一系列研究試圖通過檢查人腦解剖結構,對
科技日報北京8月9日電 (記者劉霞)西班牙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無論是酒吧里的花生,還是沙拉里的核桃,堅果可為心理健康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每天只需30克堅果,就足以獲得抗炎功效,將抑郁癥的風險降低17%。相關論文刊登于最新一期《臨床營養學》雜志。研究人員檢查了13500多名年齡介于37—73歲
干冰和冰外觀相似,在家中放置干冰,不熟悉干冰特性的人,尤其是孩子,或許會直接上手拿,這就有可能導致凍傷。如果干冰被孩子誤食,后果不堪設想,嚴重可致兒童窒息。8月2日,我國多地發布高溫預警。烈日炎炎,不少人為降溫絞盡腦汁。記者在網絡上注意到,除了開空調、睡涼席等傳統度夏方式外,一些人將目光放在了近些年
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實現了在原子水平上觀察合成DNA,從而了解了如何改變其結構以增強其剪刀功能。更多地了解這些合成DNA反應,或是未來解鎖醫學新技術的關鍵。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子刊《通信·化學》上。原子細節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路線圖,去構建和改進可廣泛適用于醫療界的最新技術,理論上,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由英國惠康桑格研究所和帝國理工學院國家心肺研究所科學家領導的科研團隊,繪制出了迄今最詳細且最全面的人類心臟細胞圖譜,其中包括心臟的起源地心臟傳導系統的細胞,為研究心臟疾病、設計潛在療法提供了寶貴參考。相關研究論文刊發于7月12日出版的《自然》雜志。最新研究描繪了人類心臟的8個
美國華盛頓大學科學家在最新一期《柳葉刀》雜志上發表論文指出,全世界目前有5.29億糖尿病患者,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3億,每個國家的糖尿病患者人數都會增加。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數據,科學家們調查了1990年至2021年間204個國家和地區的糖尿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并預測了到2
科技日報北京6月14日電 (記者張佳欣)研究表明,人類每小時可能會吸入約16.2塊微塑料,相當于1周吸入1張信用卡的塑料量。而這些微塑料通常含有有毒污染物和化學物質,吸入后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健康風險,因此了解它們如何在呼吸系統中傳播對于預防和治療呼吸系統疾病至關重要。據13日發表于《流體物理學》雜
5月31日,科技日報記者從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獲悉,該中心血液病醫學部劉代紅教授帶領的高曉寧教授課題組,首次揭示了HIF1α介導的WTAP高表達通過m6A修飾途徑促進白血病發生的新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血液病學著名期刊《白血病》上。據了解,第8號、21號染色體易位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由蠶絲制成的食品包裝,其在接觸腐爛食物時會變色,且能在土壤中迅速降解。相關研究論文刊發于最新一期美國化學學會期刊《ACS Nano》雜志。研究負責人貝內代托·馬瑞利表示,其實易腐食品上貼的日期標簽不能很好地預測食品何時會變質,這可能導致食物浪費
人類的壽命與個體細胞老化有關。3年前,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破譯了衰老過程背后的基本機制。在確定了細胞衰老過程中遵循的兩個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操作這些過程來延長細胞的壽命。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論文,他們現在利用合成生物學擴展了這項研究,設計了一種解決方案,可防止細
“近日世衛組織個別官員和專家隨意發表觀點,輕率否定當時的結果,完全是違背科學精神的,是對世界各國參與前期溯源工作的科學家的粗魯冒犯和不恭,是將新冠溯源政治化的表現,是中國科學界無法容忍的,也是不能被全球科學界所接受的。”4月8日,國家疾控局副局長、中國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介紹我國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周蕾8日在北京表示,在開展新冠病毒第一階段聯合溯源研究時,中方始終本著科學態度,并不存在隱瞞或者沒有分享早期病例信息的說法。當天,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中國新冠溯源研究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提問,有些世衛組織專家認為,由于缺乏中國早期病例的原始數據,第一階段的聯合研究報
“進化”一詞似乎只有在談論歷史長河時才出現,但實際上,它每天都在影響著人們的健康。舉例來說,抗生素耐藥性的演變,其實就屬于進化范疇的問題,而肥胖等現代健康問題的增加,也可追溯到進化原理。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前沿》上的一篇文章,就向人們展示了如何將進化觀點應用于醫學去治療疾病。美國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家
西班牙科學家開發出一系列光敏分子藥物,這些藥物可被外部光激活,從而實現更局部化和可控的生物效應。最新研究表明,光藥理學(受光控制的藥物)為高度特異性治療鋪平了道路,未來有望精準治療癌癥等疾病。相關研究刊發于最近的《藥物化學雜志》。抗癌藥物的一個局限性是,它們往往無法完全區分癌細胞和健康細胞,這不僅會
丹麥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農業與食品化學雜志》上刊發論文指出,咖啡豆富含多酚,而牛奶富含蛋白質,蛋白質和抗氧化劑(咖啡加牛奶)攜手能使免疫細胞的抗炎效果加倍。當細菌、病毒等進入人體時,免疫系統會調動白細胞和化學物質進行保護,這種反應通常被稱為發炎。天然抗氧化劑多酚存在于各種果蔬、茶、咖啡、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儲軍研究員課題組研發了在活細胞內具有12倍熒光變化的高性能基因編碼的環磷酸腺苷(cAMP)綠色熒光探針(G-Flamp1)。該研究結合顯微成像和光纖記錄等技術,實時高靈敏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