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常吃雞肉,作為一種隨處可見的食材,大家對雞肉肯定不陌生。但雞肉的營養價值雖高,不會吃,稀里糊涂地吃,卻未必能真正將這些營養吸收進身體里。下面有8個關于吃雞肉的問題,你知道答案了,自然就會吃雞肉了。
1、吃公雞好還是母雞好?
中醫認為,公雞性屬陽,溫補作用較強,適合陽虛氣弱患者食用,而高血壓患者和癌癥患者不適合吃;母雞性屬陰,滋補效果平和、緩慢,適合產婦、年老體弱、久病體虛者食用。
2、雞湯和雞肉哪個營養高?
在很多人眼中,喝雞湯最補,剩下的雞肉營養都已經被燉到湯里了。某食品與營養系博士指出,燉完湯的雞肉營養要遠遠高于雞湯。雞肉為我們提供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還有脂肪、維生素和鈣等礦物質。在燉雞過程中,大量的鮮味物質會溶解到湯中,因此雞湯會變得好喝,但蛋白質、維生素和鈣等營養成分只有一小部分溶解在湯里。有數據表明,每100克雞肉和雞湯中蛋白質的含量分別是25.1克和1.37克。
3、雞身上哪些部位不能吃?
雞屁股除了含有大量脂肪外,還聚集著無數個淋巴組織,淋巴中暗藏病菌、病毒、致癌物等有害物質,因此不建議食用。雞脖子是腺體集中的部位,最好剝下雞皮,去掉肉眼就能看到的小肉疙瘩后再加工。雞皮中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容易導致肥胖,誘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建議肥胖和“三高”人群把雞皮剝下后,單獨用水慢慢熬,熬成雞油后,在餛飩、湯類中放一點,可起到調味效果。雞肝中膽固醇含量較高,吃時也要適可而止。
4、怎樣烹調能讓雞肉發揮最佳營養和口感?
雞肉肉質細嫩,適合各種烹調。為了保持其低脂肪的優點,最好選擇較為清爽的烹調方式,如白斬雞、清燉雞。相反,香酥雞、辣子雞、炸雞等經過油炸,不僅損失營養成分,熱量也比較高,不利健康。雞湯中加入不同藥材,具有不同的滋補功效。加入生姜,可滋補強精、緩解感冒、提高人體免疫力;加入枸杞能平補陽氣,有助于人體陽氣生長,抵抗嚴寒;加入人參、黨參,可治療脾肺虛弱、氣短心悸,增強造血功能,對畏寒體質有改善作用;加入黃芪,可補氣補虛,增強機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