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浴師在準備洗浴工具。
蘇明辰攝
3月12日下午2點半,北京可依居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簡稱“可依助浴”)的團隊來到北京市朝陽區孫阿姨家,為她的女兒小靜提供助浴服務。
“她知道你們來可開心了。”孫阿姨說。女兒小靜雖然已年近40歲,但由于先天性智力缺陷,無法獨立洗澡。孫阿姨和老伴今年也70多歲了,要幫助女兒洗澡實在是難度太大。“以前雇阿姨照顧小靜,一個人搬不動抬不動,只能幫她簡單擦洗,根本就洗不干凈。幸虧有助浴師這個行業,我們省了好多力氣。”孫阿姨說。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助浴師這一新職業逐漸走入中國居民的視野。
助浴師的服務對象以高齡老人和失能人群為主。目前市場上提供的助浴服務大致分三類:一類是固定助浴室,多設在社區;一類是流動助浴車,多為政府提供的公益項目;還有一類是上門助浴。
“跟簡單擦拭不同,深度助浴可以起到更充分、徹底的清潔效果。”可依助浴創始人李民花告訴我們,這一流程并沒有想象中的簡單,有很多需要關注的細節:洗澡水最高不能超過40攝氏度,最低不能低于35攝氏度;不同身體狀況的客戶需要不同的扶助清浴方法,既要清潔到位,又要快速完成,不能讓客戶勞累、疼痛;助浴設備更是復雜,光輔助用品就有50多件。
3名助浴師一進門就利落地支起設備。助浴師唐博介紹說,做助浴師不輕松。需要上門助浴的客戶,多數長期臥床,患有各種疾病。一個人洗澡,需要幾個人幫忙。有的不僅要洗澡,還要修剪頭發、指甲,有的在洗澡時隨身的護理設備不能摘掉。出于體力等原因,助浴師大多以80后、90后為主。
“團隊的伙伴們有的曾是互聯網企業員工,也有的是美容師、面點師出身,每個人都有各自和這個職業結緣的故事。”助浴師李文青說,相同的是大家想跟這個行業共同成長的愿望。“做這份工作的時候,我有一種持續充電的感覺。”她覺得自己做助浴師最大的收獲就是感到幫助了他人,由此在工作中找到精神動力。
在李文青服務的人群中,孫阿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孫阿姨的老伴心臟有三四個支架,還得過腦梗。孫阿姨自己是重度肌無力,女兒小靜又是先天性智力缺陷。洗澡對絕大多數人是簡單不過的日常,對他們來說卻困難重重。“上門服務的時候,深深感受到顧客對我們像家人一樣的信任和依賴。”這份信任讓李文青更加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
入行快2年,李文青對這一職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客戶洗干凈后那種舒服又感激的表情讓她難忘。“只要把這件事做好做精,讓更多人了解助浴師這個行業,一定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這個行業。不依靠任何噱頭,踏踏實實地做好服務才是根本。”她說。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發展老年人助浴服務,支持社區助浴點、流動助浴車、入戶助浴等多種業態發展,培育一批專業化、連鎖化助浴機構。
“目前國內助浴行業剛起步。”李民花說,隨著高齡老人持續增加,養老行業的難點痛點逐漸被廣泛關注,助浴師這一新職業的市場需求也將越來越多。
“對于高齡老人和失能群體來說,助浴師能夠真正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在李民花看來,進一步精進助浴服務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未來還將在設備、培訓、流程等多方面繼續創新與發展,積累更多經驗,“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