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冠宇攝
">隨著健康觀念的深入,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的購買需求日益旺盛。圖為觀眾在第五屆消博會高端食品保健品展區參觀。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保健食品抽檢不合格率連續5年低于0.6%——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公布的數據給消費者吃下“定心丸”。據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以來,通過嚴格監管、壓實責任、嚴厲打擊和科普宣傳等多項舉措,保健食品市場秩序顯著規范,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升。
保健食品就是保健品嗎?
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王振宇向記者解釋,“保健品”與保健食品有很大區別。“保健品”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是消費者對聲稱具有功能或者功效的食品、用品的俗稱。比如,宣稱“保健酒”“增高粉”“瘦身咖啡”的食品,宣傳具有特定保健作用的床墊、理療儀、飲水機等日用消費品等都屬于“保健品”范疇。
“而保健食品是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依法注冊或者備案的特殊食品,具有明確的法律定位,可以聲稱明確的保健功能,其他食品則不得聲稱保健功能。”王振宇說。
自2020年4月以來,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多方開展了為期5年的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市場監管總局特殊食品司司長劉松濤表示,市場監管總局始終堅持“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強化全過程風險防控,嚴把保健食品安全、功效、質量關。
在準入環節,對保健食品實行嚴格的注冊與備案管理,科學評價質量安全功效,規范功能聲稱和標簽標識,嚴把產品上市關。生產環節,嚴格生產許可審查,確保產品配方、生產工藝與注冊備案要求一致,并強化體系檢查,落實企業自查報告制度,保障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
監管環節,加強日常監管、實施飛行檢查、加大抽檢力度。五年來全國共抽檢保健食品17.5萬批次,對不合格產品及時采取下架、召回、處罰等措施,有效防范安全風險。
與此同時,保健食品注冊備案雙軌制改革為市場帶來積極變化。北京市民劉女士表示:“同樣的蛋白粉,價格降了三成,選擇卻多了十幾款!”這正是雙軌制改革成效的體現。
根據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我國保健食品實施注冊管理和備案管理。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審評中心主任耿欣介紹,這是根據我國保健食品安全監管實際,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確定的,主要考慮不同類型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和保健功能評價的要求不同。“如使用中藥材為原料的產品,原料前處理、用量、配伍等對安全性和保健功能都有影響,相對比較復雜,采取注冊管理方式。”耿欣說,“而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產品,可以根據國家標準等通用要求對其安全性、保健功能進行評價,采用備案管理方式。”
截至目前,市場監管部門已累計發放保健食品注冊證書1.4萬件、備案憑證2.3萬件,形成了“備案是多數、注冊是少數”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推動了行業規范發展和質量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線下監管的嚴格,“保健品”市場也存在違法營銷向線上發展的趨勢。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一級巡視員楊洪豐坦言,“這幾年,直播帶貨經營模式和網絡經濟迅速發展,部分網紅主播、知名博主,利用自身影響力和流量優勢,對一些普通產品進行虛假宣傳,對一些保健食品夸大功能功效,誘導消費者購買,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新型營銷亂象不僅形式多樣、識別難度大,還常常跨平臺、跨區域傳播,給市場監管部門監管執法帶來挑戰。”
王振宇提醒,廣大消費者出于保健目的選購食品時,首先要認清保健食品標志(俗稱“小藍帽”)及批準文號,依據保健功能和適宜人群科學選購并按標簽、說明書的要求食用。其次要選擇正規的線上線下渠道購買保健食品,并索要、留存發票或銷售憑據,謹慎通過朋友圈、微信群、會銷、小程序、電話推銷、直播間等渠道購買產品。此外,務必警惕虛假營銷套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