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重慶一所學校里,一名初中班主任發現班上學生使用“唐人”一詞嘲笑其他同學。
她搜索后發現該詞已演變為影射“唐氏綜合征”的侮辱性詞語,隨即在班內嚴肅批評并教育學生,并在社交平臺發布視頻,引發了廣泛關注。
視頻中,這位班主任說:“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災、不笑人禍、不笑疾病,更何況是用某一種很嚴重的疾病的類型,來作為一個網絡爛梗來攻擊別人。不管你是攻擊了我們的同學還是其他人,你用‘唐人’這個用疾病命名的一個爛梗來攻擊別人,對那些患這個疾病的人也很不尊重。所以我不希望我們班再出現這樣的一個情況。”
在該視頻走紅后,這名班主任的行為得到廣大網友的認可。那么,什么是唐氏綜合征?有什么癥狀?該如何應對?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清華大學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王健。
細胞分裂出了錯
記者:先循名責實,請您先解釋一下唐氏綜合征這個名稱的來源。
王健:好的。“唐氏綜合征”這個名稱實際上是音譯自英文“Down’s Syndrome”。英國醫生約翰?蘭登?唐(John Langdon Down)在1866年首次對該病進行的系統性醫學描述。為了表彰他的貢獻,這一疾病便以他的姓氏命名。
記者:那么從醫學角度講,唐氏綜合征的成因是什么?
王健: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個細胞含有46條染色體,它們兩兩配對,共23對。唐氏綜合征的發生,源于第21號染色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未正常分離,導致胚胎細胞中出現三條21號染色體,也稱為“21三體”。減數分裂是形成精子與卵子的過程,如果父母任一方的生殖細胞在分裂時發生錯誤——例如受到化學物質、輻射、酒精或煙草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就可能造成染色體數目異常。這類誤差的發生機制復雜,往往涉及多種遺傳及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記者:除了唐氏綜合征,還有哪些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
王健:臨床上較常見的還包括18三體綜合征,也就是愛德華氏綜合征,以及特納綜合征。特納綜合征屬于性染色體異常,患者通常部分或完全缺失一條X染色體,或其結構發生異常。這會導致性腺發育不全、身高矮小等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特納綜合征是少數性染色體異常而患者仍可存活的疾病之一。而唐氏綜合征則屬于常染色體異常,是目前染色體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
智力發育受影響
記者:唐氏綜合征患者在外觀上有哪些典型特征?
王健:這類患兒通常具有較高的辨識度。他們往往頭圍較小、頭型偏尖,后腦勺較為扁平,頸部短而粗,面部眼距寬、鼻梁低平。很多患兒眼角上挑,形成所謂的“杏仁眼”。此外,他們常常伴有小耳、耳位低、舌體較大等特征。這些面部特征綜合起來,往往提示臨床醫生應進一步做染色體檢查。
記者:除了面容特征,唐氏綜合征還會對患兒哪些方面造成影響?
王健:這個病最初在臨床上被稱為先天愚型,最顯著的特征是智力發育障礙。多數患兒智商在25至50之間,屬于中度至重度智力落后,大致相當于同齡人一半或更低的認知水平。此外,他們也常伴隨發育遲緩,比如說話和走路都比一般孩子晚。身體方面,約一半的患者合并有先天性心臟病,消化道畸形、聽力與視力問題也較為常見。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罹患白血病的風險比普通人群高出10至20倍。因此壽命也受到影響。
記者: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如何?是否存在人群或地域差異?
王健:唐氏綜合征在全球范圍內的活產嬰兒中發病率約為1/600至1/800,屬于比較常見的染色體疾病。它在不同人種、地域之間的分布較為均勻,不存在明顯的種族或地理傾向,男女性別比也大致一致。目前認為,發病率與母親生育年齡具有較強的相關性,高齡產婦(尤其35歲以上)胎兒患病風險明顯上升。
產前篩查很重要
記者:現階段是否有治療或干預的方法?
王健:很遺憾,染色體異常是基因層面的問題,目前尚無根治方法。治療重點主要放在對并發癥的管理與早期干預上。例如,先天性心臟病可能需要手術矯正,甲狀腺功能減退則需終身服藥。另一方面,持之以恒的教育和康復訓練可以顯著改善患兒的生活質量。包括語言治療、物理治療、行為矯正等在內的綜合干預,能夠幫助部分患者實現基本自理,甚至從事簡單勞動。
記者:目前有沒有預防唐氏綜合征的手段?
王健:產前篩查是最重要的預防方式。目前臨床常用的包括早期唐氏篩查、無創DNA檢測,以及確診性的羊膜穿刺染色體核型分析。尤其是高齡孕婦,醫生一般會建議進行產前診斷。一旦確診,家庭可以基于醫學意見和個人意愿選擇是否繼續妊娠。這類篩查顯著降低了唐氏綜合征患兒的出生率。
記者:您剛才提到康復訓練,家庭在這個過程中應扮演什么角色?
王健:家庭支持是康復的核心。父母需要極大的耐心和長期的投入,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結構化訓練、社交技能培養、情緒行為引導等。現實中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有些家庭通過反復練習教會孩子基本購物、烹飪、清潔等技能;還有些唐氏患者經過訓練后可以在庇護性場所就業。這一切都離不開家庭早期且系統的努力。
疾病不可污名化
記者:在社會層面,我們應當如何對待唐氏綜合征人群?
王健:首先要破除標簽化和污名歧視的問題。唐氏患者雖然智力受限,但多數情感豐富、待人真誠,他們值得被尊重和平等對待。社會應當提供更多包容性教育環境和就業機會,公眾也應主動了解這類疾病,減少因無知而產生的排斥或嘲笑。值得注意的是,隨意用“唐人”這類詞匯開玩笑,是不恰當且具傷害性的行為。
一個文明的社會不僅體現在科技和經濟的高度,更體現在對弱勢群體的包容與關懷。唐氏患者雖然一生面臨挑戰,但他們同樣擁有生命的尊嚴和快樂的權利。我們應該摒棄偏見,伸出支持之手——無論是通過政策扶持、社會倡導,還是日常的平等相待。每一個人,無論是否帶有疾病的烙印,都應當有機會活出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