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人”,你會想到什么?是盛唐的萬千氣象?還是海外著名的唐人街?
然而近日,在重慶某中學,這個詞卻以一種令人心痛的方式被使用——一名初中班主任發現班上有學生用“唐人”一詞嘲笑同學,上網搜索后,才知道這個詞是嘲諷他人有“唐氏綜合征”。她沒有放任不管,而是把這個詞的含義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孩子們聽。
“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災、不笑人禍、不笑疾病。”這位老師的話簡潔卻有力,引發網友的廣泛共鳴。在她的耐心引導下,學生們認識到錯誤,停止使用該詞并向被嘲笑的同學道了歉。老師看到,被嘲笑的孩子臉上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原本低著的頭抬起來了,腰桿一下子就直了”。
事情雖小,折射出的問題卻值得深思:為什么某些疾病會變成罵人的爛梗?我們又該如何對待患病的人?
以唐氏綜合征為例,這是一種染色體異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發育障礙和特殊面容,目前尚無法徹底治愈。正因如此,患者常顯得與眾不同,導致一些人的誤解、排斥甚至公然歧視。很多時候,歧視恰源于無知——由于不了解這類疾病,許多人便滋生出偏見,輕易戴上了有色眼鏡。
事實上,這種疾病的發生具有隨機性,任何家庭都有可能孕育唐氏寶寶。但是,通過早期干預和適當教育,患兒完全可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并融入社會。被稱為“全國唐氏變臉第一人”的川劇女孩殷秋華,就是一個動人的例子——她表演的川劇變臉,驚艷了全網。她站在舞臺上,本身就在詮釋生命的多樣與人類的堅韌。
將“唐人”這類詞用作嘲諷,把他人的痛苦當作笑料,不僅是對患者的極不尊重,更是對生命的漠視。語言是有力量的。一句溫暖的話能讓人如沐春風,一句傷人的話也足以讓人如墜冰窟。語言不僅反映態度,也在無形中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當疾病名變成罵人的工具,公眾對相關群體的偏見與排斥便會不斷強化。久而久之,患者不僅要應對身體上的挑戰,還不得不承受來自社會的歧視與孤立。這種無形的傷害,往往比身體病痛更令人窒息,可能導致患者逃避社交、否定自我,甚至讓整個家庭都陷入羞恥與自責中。
縱觀人類歷史,疾病始終與人類相伴,但社會對患者的態度經歷了深刻變遷。遠古時期,疾病常被視作神明的懲戒;近代以前,它往往被歸咎于品行或道德缺陷。直到現代醫學迅速發展,人們才逐漸認清疾病背后的科學機理。如今,如何對待那些正承受病痛的人,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
沒有人能永遠健康。每個人都可能因疾病、意外或衰老成為患病的人。維護患者的尊嚴,不僅是一種人文關懷,也是對未來某一天可能處于弱勢的自己或親人的保護。
因此,在語言和行動上抵制一切污名化行為,制止將疾病名用作辱罵或調侃的做法,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了——這不僅關乎個人修養,也是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尤其應在青少年中加強引導,培養他們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的價值觀。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社會層面構建支持體系:推動特殊教育普及、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完善醫療保障與服務,讓唐氏綜合征、白化病等疾病的患者有更多機會實現自身價值。只有當他們在街頭、校園和職場中被看見、被認可,改變才會真正發生。
這一切,首先要求:別給患者貼標簽,因為疾病不是一個人的全部;莫要污名化患者,因為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只有拆掉心中的偏見之墻,才能建設一個平等、包容的社會——在這里,沒有“他們”,只有“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