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這句老話,黑龍江省龍江縣魯河鄉繁榮村的養殖大戶李鋒聽了半輩子。活牛活羊易生病、市場價格波動大,在銀行眼里,這些“活資產”風險高,很難作為抵押物。然而就在最近,這位有著17年養牛經驗的老手,卻憑著存欄的430余頭牛,成功申請到黑龍江省農業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龍江農擔”)擔保的300萬元貸款。
“以前想都不敢想,‘帶毛的’也能算成實打實的資產!”李鋒望著牛棚里膘肥體壯的牛感慨,“要是早有現在這樣的擔保公司和大數據平臺,我的養殖規模至少能擴大好幾倍。”
李鋒的感慨,道出了傳統養殖業融資的普遍堵點。作為黑龍江的畜牧大縣,龍江縣肉牛飼養量較高,是齊齊哈爾烤肉產業的重要根基。但資金短缺,始終是套在養殖戶和產業發展脖頸上的一道枷鎖。
一頭牛的數據,究竟有多大價值?
轉機源于一個大數據平臺。龍江縣抓住“全省肉牛提質擴群項目”政策機遇,由龍江農擔投資建設的“肉牛大數據管理平臺”應運而生。耳標號、品種、正面照、凍配改良日期、預計產犢日期……平臺為全縣大多數養殖戶養殖的牛,建立起詳盡的數字化檔案。
“過去審核貸款,不僅要看銀行流水,還得派人到現場一頭一頭地點數。但牛長得都差不多,光靠肉眼看,很容易出錯。”龍江農擔龍江分公司總經理孟繁偉介紹,“現在有了大數據平臺,系統智能篩選就能核驗養殖戶的真實存欄量,我們再進行針對性的盡職調查,不僅精準,還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數據成了新的“抵押物”。依托平臺,龍江農擔創新推出“肉牛數據擔”產品,以每頭牛7000元為基準為養殖戶擔保授信,牛棚里的牛變成了銀行認可的資產。截至目前,該平臺已為龍江縣肉牛產業引導授信5億元。
龍江縣并非個例。這一“數據+金融”的模式正在被快速復制。在佳木斯市樺南縣,同樣的平臺已經建立,全縣60%的養殖戶養殖的牛有了數字化檔案,有效強化了當地肉牛融資擔保業務的風險防控能力。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肉牛、奶牛產業紓困,穩定基礎產能。作為財政金融協同支農的重要工具,全國農擔體系積極響應。龍江農擔研發的“養殖擔”“肉牛易貸”等一系列產品,僅今年前4個月,就累計提供擔保貸款2.79億元。
今年前5個月,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已累計為超過21萬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擔保,引導超1200億元低成本貸款精準流向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保供領域,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注入了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8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