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回老家辦事。
老家是華北平原上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走在村里道路上,前面有幾個小朋友,也就10歲上下的樣子。他們蹦蹦跳跳,打打鬧鬧,好開心。突然,一個小朋友對伙伴說:“你喝秋天第一杯奶茶了嗎?”
這句話一下子沖入腦仁,震蕩了半天——不用問,他肯定是從短視頻學來的,我也刷到過。短視頻,或者說大數據的推送算法,已經如此迅速地統一了全國人民的交流語言了嗎?這種“全球同此涼熱”的感覺,通過之前的跳“科目三”、唱“挖呀挖”、追捧“淄博燒烤”,再到如今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次次被印證,而且是不論城鄉,不問老幼,甚至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長此以往,可能會造成什么情形呢?或許會造就一片綠油油的草坪,沒有五顏六色的花朵,沒有雜七雜八的野草,只有平平整整、高矮一致、一望無際的草。這是馴化的草皮,光鮮卻大量耗水耗肥,不讓人親近。反觀野草,卻是作貢獻的,是生產的,耐寒耐旱,飽含生物多樣性。相較之下,哪種情況更可持續呢?
也許有些過慮了。但是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刷短視頻時看到有意思的,就分享到親友群里。然后就有人回復:我也剛刷到!正想分享呢。天南海北的人們,就這樣被相同的話題吸引在一起。也挺好的,大家平時不生活在一起,工作性質也不一樣,湊到一起聊天,聊啥呢?從最近刷到的有意思的短視頻聊起吧,就跟聊天氣一樣。
短視頻的社交效應就此體現得淋漓盡致,并延伸到小朋友的世界,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對于當下的青少年,短視頻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發揮了什么樣的影響和作用呢?樂觀者、擔憂者,各抒己見,見仁見智。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程樂松說過:“現在天天看視頻,小朋友已經搞不清楚我們的日常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生活是什么樣子?世界是什么樣子?答案應該是五花八門的。多樣性是世界的本質特征,不能強求一律,雖然規范化、整齊性是那么誘人。就跟教育下一代一樣,父母、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特征很接近、很像,比如聽話、乖巧、懂禮貌,回家就寫作業,要頻繁提醒“別老學,玩會兒”才好……放在實際中發現,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帶有濾鏡的“好孩子”,不是真實的。
大數據算法的技術邏輯,就是要把特定的短視頻推送給特定的人群,客觀上給一些人造成了“信息繭房”。而高贊作品的一個特點是“低門檻”,易于接受、易于傳播,讓人看到之后忍不住趕緊分享出去、擴散開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家人們誰懂啊”都屬此類。
技術洪流不可逆。生活在大數據的包圍中,享受其便利的同時勢必要讓渡一部分自我,包括隱私、思考、專注等,但我們依然應該保持一份清醒:在信息的海浪一次次拍打現實堤岸之時,搞一塊自留地,種一些不一樣的植物,讀一些“不熱門”的書,想一些“不流行”的事。不必拒絕潮流,但也不必被潮流卷著走。
整齊是一種美,參差也是。我們既要共享同一種熱鬧,也要守護好自己那一份與眾不同的安靜。世界的豐富,不在于我們看到了同一片海,而在于每個人心中,能泛起不一樣的波瀾,留下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