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鐘的作業拖上仨小時,起床喊七八遍不動彈,吃口飯發呆半天不帶嚼……這種推著不走打著倒退的小磨蹭,讓多少家長捶胸頓足,狂吃逍遙丸也無法緩解。別急,有時孩子的拖延并非“無理取鬧”。今天,心理醫生就幫你揪出“時間小偷”,見招拆招破解孩子的拖延癥。
“小磨蹭”的三個版本
先給大家講個案例:15歲的小明是重點中學初三學生,最近三個月出現嚴重拖延,數學作業總要拖到凌晨1點完成,英語作文反復重寫6次仍不肯提交,甚至故意“忘記”帶月考復習資料。父母越是強調考試的重要性,孩子的拖延就越嚴重,家庭沖突也愈演愈烈。
這是一個典型的青少年學業拖延的案例,也是非常讓家長們頭疼不已。而除了小明身上的這幾個表現以外,拖延還有很多表現形式,總結下來主要是如下三種:
準備型拖延反復削鉛筆、整理書桌卻不動筆;書包整理2小時仍未開始寫作業;熬夜不睡覺。
置換型拖延突然熱衷打掃房間逃避作業;用抄寫單詞代替數學難題。
分心型拖延寫數學題時頻繁刷短視頻、發消息,或者摳手指、搓橡皮。
大腦執行功能尚在發育
那么是什么導致了拖延的產生呢?又該如何應對呢?這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困惑。在神經科學的視角下,人們的每一個決定和行為其實都是大腦內主管即時滿足的邊緣系統與主管理性邏輯的前額葉博弈后的結果。
但是人類大腦發育的客觀規律是:前額葉的發育成熟要遠晚于邊緣系統。這就會導致大腦神經系統并未完全發育完善的青少年,要想抵抗由刷手機、打游戲、逃避課業等帶來的及時滿足的誘惑,去理性規劃自己的時間、專注于學業的難度,相較于成人大大增加。
因此,青春期時的拖延≠品格缺陷,而只是大腦執行功能發育的必經之路。
孩子拖延背后另有隱情
從心理角度來看,拖延現象的背后機制主要有三類:
權力博弈被壓迫的自主權當個體,尤其是青少年長期處于過度控制的環境時,拖延可能演變為隱秘的權力斗爭。這種模式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被動攻擊”,其本質是通過拖延爭奪自主權。例如:父母要求每天必須完成課外練習才能休息,孩子可能通過拖延到深夜才動筆,既滿足父母的形式要求,又通過“最后一刻高效完成”獲得反抗成功的快感。
建議:家長要學會將生活的自主權還給孩子。有的家長可能會擔心,如果讓孩子都自主決定了,他們肯定想天天玩而不愿意學習。這種擔心很有道理,畢竟這是天性和神經發育的客觀基礎。所以我們可以嘗試進行“有限選擇”,例如家長可以詢問孩子:你是想要先背單詞,還是先做計算題?這可以很大程度上讓孩子擁有自主的感受。一定記得避免強制命令與說教:試著將“必須按我說的來”變成“你覺得什么時候啟動最合適”。
日常生活中多詢問孩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盡量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不憑自己主觀為孩子操辦一切。要知道任何一個家長都無法監督和安排孩子一輩子,前期的壓抑越多越久,后期的反抗越激烈,代價也越大。
情感補償被忽視的依戀需求很多父母平時工作非常繁忙,沒有時間關注孩子的內心,僅有的精力更多聚焦于孩子的成績。這就造成了只有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父母才會出現,陪伴在身邊。于是拖延成為能夠延長情感聯結的策略。此刻對于孩子來說拖延不再是一種困擾,反而是極具適應性功能的。
建議:應對這種拖延,建議家長們盡可能調整自己的時間安排,多給予孩子一些關心和關注。在家里可以設置一個專屬時間,在這個時間里家長孩子可以放下一切學業和工作,專注于享受親子時光。我們將這樣的相處稱之為“非指導性陪伴”。
完美主義被恐懼支配的“宕機”當一個人對自己要求過高,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時,一點點犯錯的可能都足以讓他止步不前。一個完美主義的孩子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之前是難以行動的,拖延是他內心恐懼的具現,同時也是他保護自尊不被打擊的盔甲。
建議:要想讓孩子放下完美主義,家長首先要先放下自身對于“完美小孩”的期待,接納孩子的種種不足與缺點,允許他們犯錯,允許他們進行家長眼里不夠好的嘗試。尤其是避免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因為那常常會成為一個虛假的完美形象。當孩子出錯時,鼓勵他取得的成就,肯定他過程中努力。不為錯誤失望,而為進步開心。
文/張靖宇(北京安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