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三伏天如期而至,這正是中醫養生中“冬病夏治”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節里,艾灸療法以其獨特的溫通經絡、扶正祛邪的功效,備受人們青睞。
三伏天艾灸哪些穴位
1、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臍中上四寸,前正中線上,三伏天艾灸此穴位可以起到和胃健脾、通調腑氣的功效,對于腹部脹痛、反酸、惡心等都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2、神闕穴:
位于臍部中央,屬于任脈的穴位,可以起到健運脾胃、溫陽固脫的作用,能夠有效的緩解腹瀉、便秘、小便不利等癥狀。
3、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犢鼻與解溪連線上,具有和胃健脾的功效,三伏天艾灸此穴位,可以起到緩解腹脹、惡心、嘔吐的作用。
4、關元穴:
位于下腹部、其中下三寸,前正中線上,能夠起到培補元氣、通利小便的功效,對于月經不調、痛經等都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5、魚際穴:
位于手外側,第1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具有清肺泄熱,利咽止痛的功效。
濕氣重艾灸什么部位
1、天樞穴:位于肚臍兩側,距離肚臍各2寸的位置,具有理氣健脾、消積化滯、祛濕止瀉的功效,可以治療腹脹、腹瀉、痢疾等疾病;
2、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具有調理脾胃、健脾利濕、和胃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腹脹、腹瀉、痢疾等問題;
3、中脘穴:位于肚臍上4寸,雖然是在任脈上,但是是胃的募穴,可以理中焦之氣,祛濕和胃、益氣健脾;
4、豐隆穴:位于小腿前外側,足部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處,是化痰祛濕的要穴,具有調暢氣機、清熱利濕、理脾和胃、降逆化濁的功效,可以治療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
5、陰陵泉穴: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具有健脾和胃、清熱利濕、補腎的功效,主要治療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的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