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技術:“針”好才更好
◎本報記者 俞慧友2月20日,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該?;瘜W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國勝團隊和教授張曉兵團隊,在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多項重要成果在《自然》子刊上獲得連續刊發。“我們深入研究了腫瘤進展期的特征,結合腫瘤特征及腫瘤治療過程中產生的特殊生化物質,開發了一系列新型分
◎本報記者 俞慧友2月20日,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該?;瘜W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國勝團隊和教授張曉兵團隊,在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多項重要成果在《自然》子刊上獲得連續刊發。“我們深入研究了腫瘤進展期的特征,結合腫瘤特征及腫瘤治療過程中產生的特殊生化物質,開發了一系列新型分
記者26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未來技術)研究院黃維院士、李林教授團隊與西北工業大學彭勃副教授團隊合作,設計出一種用于快速檢測人腦神經膠質瘤標志物的雙光子熒光探針,該項成果有望應用于腫瘤的早期診斷和術中導航。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神經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是當前最活躍的前沿科技領域,前沿生物技術呈現出突破性、引領性、顛覆性的時代特征。”在8月8日—9日舉行的2023醫藥創新和科技前沿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云南白藥國際醫學中心主任詹啟敏如是說。具體來講,詹啟敏介紹,突破性是指技術更新迭代快,干細胞和組織工程等疾病治療正在
汞、鉛、鎘、砷等重金屬可通過飲食、呼吸或皮膚接觸等方式進入人體,并在大腦、腎臟等器官內累積,漸進式破壞身體正常功能。中國科學院近期一項新研究在測定血液重金屬含量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只需“極微量”血液即可進行準確檢測。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行九課題組首次將場效應管技術應用于人體重金屬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