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記者陽廣霞通訊員粵衛信512個品規的藥品缺貨了。近日,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發布《關于藥品交易中第五批未按合同供貨及未及時供貨企業的公示》,涉及合同1004個,進行投訴的醫療機構達158家。昨日,廣
南都訊記者陽廣霞通訊員粵衛信512個品規的藥品缺貨了。近日,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發布《關于藥品交易中第五批未按合同供貨及未及時供貨企業的公示》,涉及合同1004個,進行投訴的醫療機構達158家。昨日,廣東省衛計委回應,企業不愿配送、藥品生產原料短缺,均是導致藥品缺貨的原因;大部分品規全省配送率高于70%,未發生全省斷供情況。下一步,省藥品交易中心將加強與生產配送企業的溝通協調,督促其如期整改。
公示信息顯示,未按合同供貨及未及時供貨的藥品種類繁多,61個合同涉及的是急搶救藥品,包括葡萄糖注射液、破傷風抗毒素等。335個合同涉及的是新低價藥物,如心寶丸等。這1004個合同涉及364家生產企業,包括白云山等名企,涉及121家配送企業。公示期為2017年5月2日至5月12日17:00,中心請各生產配送企業在公示期內針對不供貨和不及時供貨的品種及時供貨配送。
昨日,省衛計委回應,此次公示共涉及合同1004個、品規512個,進行投訴的醫療機構有158家。公示的512個品規均有配送,除小兒氨酚烷胺顆粒、磷酸川芎嗪片等兩個品種全省配送率低于10%外,大部分品規全省配送率高于70%,未發生全省斷供情況。
省衛計委表示,此次公示的品種未按合同供貨主要有多個原因,首先是生產企業未及時關注藥品的配送情況,其次,配送企業因部分醫療機構采購量少,不愿配送等藥品流通問題。此外,藥品G M P證書、G SP證書過期、生產線改造致企業短期無法生產。原料藥壟斷或價格大幅上漲造成藥品生產原料短缺,也是影響藥品按需足量生產的原因之一。
省衛計委稱,公示期是整改時間,在此期間完成整改的不予以處理。逾期仍未整改的相關品規將由廣東省衛生計生委會同省有關部門按規定,對一次違規取消該品規兩年內在本省的入市交易資格,二次違規將生產企業列入廣東省藥品非誠信交易名單,取消該企業全部品規兩年內在我省的入市交易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