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據四川省政府新聞辦消息,截至今早9點30分,地震造成13人死亡,175人受傷(重傷28人);被中斷道路301線K79處已搶通便道,K83處仍有落石,暫無法搶通。面對突發的地震我們該怎么辦?地震后的飲食有哪些注意事項?我們該如何做好地震后的心理建設?這些都是地震發生后,我們首要關注的。
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9日上午9點30分,地震造成13人死亡,175人受傷(重傷28人)。針對震后急救,微博大V、急救專家賈大成告訴鳳凰健康,地震發生后,開展及時的自救互救至關重要,“半小時內救出,生存率為95%;24小時內救出,生存率為81%;48小時內救出,生存率為53%。”
地震(資料圖:視覺中國)
除了等待救援,更需要自救互救
賈大成介紹,救援隊一般不可能在地震發生后數小時內到達現場,往往容易錯過黃金救援時間。所以,地震發生后的自救互救則愈顯重要,甚至是無可替代的,被埋壓人員能否及時獲救,對于降低死亡率意義重大。
賈大成告訴鳳凰健康,受傷者如果在半小時內救出,生存率為95%;24小時內救出,生存率為81%;48小時內救出,生存率為53%。他坦言,地震后及時組織自救互救非常重要,時間就是生命。
所以,我們該這么做?急救醫生賈大成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我們分析:
1、清點人員,趕快把被埋的人從廢墟里救出來。早一分鐘,就多一份希望!
2、到廢墟上傾聽被困人員的呼喊、呻吟、敲物聲。大致確定被困人員的位置,不要盲目亂挖亂扒,以防止意外傷亡。首先應使頭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內塵土,防止窒息,再行搶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3、根據房屋結構,確定被困人員的位置,再行搶救,以防止意外傷亡。
4、找到幸存者后,首先暴露頭部,迅速清除口鼻內塵土,防止窒息,再暴露胸腹部以及其他部位。及時轉移到安全地方。被壓者不能自行爬出時,不要強拉硬拖,以免造成進一步受傷,盡量用小型輕便工具,避免重物利器傷人。
5、對于埋壓廢虛中時間較長的幸存者,首先應輸送飲料,然后邊挖邊支撐,注意保護幸存者的眼睛。
6、危重傷員的救護:
(1)心跳呼吸停止者酌情做心肺復蘇。
(2)對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傷員,應盡可能在現場進行必要的救治,以維持生命體征的穩定,然后迅速送往醫院和醫療點。
(3)休克者,應立即止血、取平臥位。
(4)昏迷者,應取側臥位,以防窒息。但懷疑有脊柱脊髓損傷者禁用。
(5)頭、胸、腹部損傷,經必要的處理后,迅速送醫院。
(6)懷疑脊柱脊髓損傷,要采用正確保護、搬運方法,切忌生拉硬拽。
(7)肢體受壓1小時以上、并出現腫脹等,應禁止活動,立即采取肢體固定措施,不要過緊,以防影響靜脈回流。放平傷肢,嚴禁熱敷,可暴露在涼爽的環境中,給予堿性飲料,盡快切開減壓。
(8)當發現一時無法救出的存活者,應留下標記,以待救援。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據四川省政府新聞辦消息,截至今早9點30分,地震造成13人死亡,175人受傷(重傷28人);被中斷道路301線K79處已搶通便道,K83處仍有落石,暫無法搶通。面對突發的地震我們該怎么辦?地震后的飲食有哪些注意事項?我們該如何做好地震后的心理建設?這些都是地震發生后,我們首要關注的。
相關:震后飲食安全又該注意哪些問題?
四川衛生計生委官微發布了,四川省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曾凱宏關于地震后飲食方面的建議:
震后飲食安全應注意哪些問題?
嚴防食品受到細菌、霉菌、寄生蟲及其它昆蟲、化學品的污染;生肉、禽類和水產品要和其它食物分開;食鹽要避免摻入雜質;飯菜要徹底煮熟,即煮即食;食品加工地有防蠅、防鼠措施;不用臟水清洗瓜果蔬菜;不吃腐敗變質食物;不吃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水產品,或有怪味的食品,不吃涼拌菜;不捕食野生動物;保持餐具潔凈。
災區哪些食品不能吃?
被水浸泡的食品;已死亡的畜禽、水產品;壓在地下已腐爛的蔬菜、瓜果;來源不明的、無明確食品標識的食品;嚴重發霉的大米、小麥等;不能辨認的蘑菇及其他霉變食品;加工后在常溫下放置了4小時以上的熟食等。
吃應急食物為何要分先后?
應急食物應先食用容易變質或需要冷凍的食品;不能食用在室溫下放置兩小時以上的食物;罐裝食品出現漏縫或罐體膨脹的不能食用。糧食和食品原料應放在干燥、通風處保存。霉變較輕的糧食可用清水或泥漿漂洗等方法去除霉粒,然后反復用清水搓洗。
地震后,如何做好兒童的心理建設?
在地震后,或多或少每個人的心理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但孩子的心理恢復較成年人更為困難,這時候只有靠家長的愛與關懷來幫孩子渡過。地震發生后,許多家長馬上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幫助家中的孩子面對恐懼,走出災變的陰霾,讓生活再步上常軌。很多的孩子在地震后行為表現會和以往有所不同,他們的行為變得難以理解,可能會變得更加依賴、易怒或是疏離。
雖然孩子的年紀還小,但千萬不要認為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孩子就像成人一樣在心理上會受到影響。地震的巨變對孩子來說是更難克服的經驗,因為他們并不了解那短暫數十秒的搖動和之后發生的災難有何關聯,他們需要有人再三和他們保證事情過去了。
幾個簡單提供孩子心理支持的方法
1、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
2、盡可能誠實地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
3、延長你和孩子的床邊時間-陪他說話、安靜地讀書或唱歌;
4、送孩子去上課時多花一些時間和他說話-孩子可能會害怕你一去不回,你必需要試著讓他安心;
5、盡可能準時回家-避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和焦慮;
6、試著去了解并耐心陪伴孩子渡過難關。
如何讓孩子面對現實,重新振作?
1、分享經驗:鼓勵孩子說出他災害當時的經驗,或者用間接的方式與孩子討論親人死亡的議題,如:先討論小寵物的死亡、以前親人過世的心情等等。
2、表達情感:跟孩子談他失去家人的感覺,可以透過言語、繪畫或黏土的方式讓孩子表達他內心的悲痛、傷心、甚至悔恨等等。
3、面對孩子的罪惡感:有些孩子會認為家人死亡是自己造成的。我們必須要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會犯錯,且他已經盡力表現得很乖了,他不需要為任何人的死亡負責。同時并幫助孩子回想和過世親人的快樂日子,提醒孩子他也曾讓他的家人感到很快樂。
4、讓孩子有機會對失去的親友表達心意:年長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們禱告、祭拜或參加親人的喪禮,并告訴他們喪禮的過程與意義,至于年幼的孩子,若怕對他沖擊太大,則至少可讓孩子多少參與家人的悲傷與忙碌。比如:四歲的孩子,就可以教他如何折紙元寶。不過,別忘了給他您溫暖的陪伴。
5、一起回憶:可和孩子一起回憶過去和家人在一起的情景,提醒孩子,「他愛過你,你也愛他」,這些曾一起分享過的美好回憶,不會因為對方的逝去而變得沒有意義。
6、討論死亡:當發現孩子對死亡產生疑惑時,主動地和他討論。越避免討論,會更使得孩子覺得死亡是一件神秘又可怕的事。若他問其它家人:「你會不會也死掉?」。目的是想確定他是否能有家人繼續陪伴,這時可不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告訴他:我們當然都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很久很久…
在災難面前,無論我們是受災者還是救助者,都應該擔當起應有的角色,眾志成城,與自然災害抗爭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