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身體一直都好好的,一查出來卻已經是尿毒癥?這種例子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而這種病背后的殺手其實是慢性腎病。
你知道嗎,慢性腎病的傷腎源頭其實就來自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壞習慣!你可能想不到,生活中最傷腎的習慣原來是......
五大壞習慣最傷腎
1
吃鹽多
鹽攝入太多,會加重腎臟的負擔,致使腎臟受損。怎樣才算多?對于健康成年人,每天攝鹽量超過6克,就算多了;而對兒童,超過3克就是多。控鹽上,教大家一個小技巧:等菜準備盛盤時再放鹽。
不僅吃的時候夠味,還不會攝入太多鹽。這個方法適用于一切健康人,更適用于高血壓、肝硬化、無浮腫的腎炎和無心功能不全的各類心臟病患者。
2
肥胖
肥胖,會導致腎小球肥大或硬化,從而引起腎臟損傷。有數據顯示,肥胖相關性腎小球病的發病率比過去增加了10倍!因此,腎臟疾病的高危人群,要注意遠離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
3
喝水少
有研究表明,喝水少會使身體脫水,損害血管功能,從而導致慢性腎病、心血管病等,危害堪比吸煙。水喝得少會引起尿液鈣鹽濃度過高,誘發腎結石。因此,每天要保證充足的飲水量。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常溫環境中,成年女性每天需飲水2.2升,成年男性為2.9升。而老人、兒童、孕婦及哺乳女性對水的需求量都比正常人要高。
4
常憋尿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但你忍尿?腎可不太平。憋尿最直接的危害,是導致尿路感染;再者,憋尿后細菌容易沿著輸尿管上行,引起腎盂腎炎。經常憋尿,還會慢慢感覺沒有尿意,膀胱炎也會找上門來。
5
亂吃藥
不少非處方藥也有一定的毒性,最常見的是人們感冒后自行服用的抗生素、解熱鎮痛藥、各類補腎的中成藥等,比較敏感的人可能因此引起腎功能不全或急性腎衰。
腎損傷早期的表現都比較輕微,容易被忽視而發展成慢性腎病。如果服藥期間發生了小便異常、血壓升高、四肢水腫、腰酸乏力等,可能提示急性腎損傷。
8個呼救信號要留心
早期的慢性腎臟病,可能會出現下面的8種癥狀:
1、容易疲勞、乏力、腰酸、腰痛;
2、莫名食欲減退、惡心、嘔吐;
3、尿液中泡沫增加,并且不易消失,蛋白尿增加;
4、血尿;
5、夜尿變多;
6、眼瞼或下肢反復浮腫;
7、血壓升高;
8、莫名貧血、牙齦出血、抽筋、皮膚瘙癢。
然而事實上,腎臟的“忍耐力”極強。當腎臟受損不超過50%時,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不會受到影響,病人也不會有什么特別的感覺。
當癥狀出現時,往往表明腎損害已經比較嚴重。所以,我們不能等到出現了癥狀,才來關注腎臟。
體檢時,記得驗尿
要及早發現慢性腎病,其實并不難。
驗尿
最簡單是查個小便,通過作簡單的尿常規檢查,即可發現蛋白尿和血尿。所以,在體檢時要重視尿檢,尤其是已患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多囊腎病人,更應積極驗尿。
查血
血肌酐和血清尿素氮,是判斷腎功能的重要指標。血清尿素氮受食物中蛋白質的影響,所以測定前要根據要求,嚴格控制飲食。
而血肌酐不易受飲食影響,比血清尿素氮更為穩定,用來判斷腎功能情況更為準確。
B超
做B超能夠準確地反映雙腎的大小、位置和形態,鑒別腎內腫物為囊性或實性病變。如果雙腎明顯縮小,常提示慢性腎臟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