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國家網信辦通報了一批涉企網絡“黑嘴”典型案例,涵蓋惡意詆毀企業形象、散布不實信息、泄露商業秘密、假冒企業身份等多類網絡亂象,相關賬號均被依法依約處置。這是“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整治涉企網絡‘黑嘴’”專項行動的重要進展,體現出整治“黑嘴”已逐漸從個案打擊走向系統治理。
被通報的賬號或借企業產品質量炒作話題,或造謠企業經營事故,或直接要挾敲詐,甚至還有賬號假冒企業家本人開展商業營銷。它們共同的特征,是在流量與利益的驅動下,利用網絡信息傳播機制的漏洞進行虛構、夸大和操縱,進而干擾企業正常經營、擾亂市場正常秩序。對于此類扭曲事實、惡意攻擊的有害行為,必須依法嚴厲整治。
值得警惕的是,這類“黑嘴”往往只需少數人操作,卻能憑借話術包裝與平臺算法加持,在網上迅速掀起風浪,動輒影響大型企業的聲譽甚至生存,也給營商環境帶來了深層次的不確定性。
當前,國家網信辦將整治涉企“黑嘴”作為優化營商網絡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在明確一個日益清晰的治理邏輯: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監管真空,營商環境良好與否,網絡輿論生態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過去,談優化營商環境,社會各界更多聚焦于稅收、融資、準入等“硬環境”問題,網絡空間的秩序、信息傳播的公正性,一度未能受到充分重視。如今,隨著輿論場運行機制的演變,網絡輿情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已從邊緣走向核心。一段惡意剪輯的測評視頻,一篇造謠抹黑的網絡檄文,都可能引發巨大的品牌危機。如果網絡空間上的這些“黑嘴”得不到遏制,企業自然難以安心經營、穩定預期,營商環境也就談不上理想。
整治“黑嘴”,實質上是在糾偏網絡輿論空間的失衡狀態,劃定表達邊界,建立清晰預期。這類整治針對那些以偽造事實為手段、以謀取私利為目的、以損害企業為代價的惡意攻擊行為。網絡輿論當然可以質疑企業、批評企業,但一切質疑與批評必須以真實為前提、以證據為基礎、以責任為約束。此次被曝光的賬號,大多存在捏造細節、編造數據、虛構案例等問題,其行為已嚴重突破合法表達的邊界,依法依規處置有據可循、勢在必行。
今年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中,“權益保護”被設為專章。該法明確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互聯網等傳播渠道,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惡意侵害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的人格權益。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加強網絡信息內容管理,建立健全投訴、舉報機制,及時處置惡意侵害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違法信息,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毙畔鞑フ甙l布涉企信息時,必須履行基本的法律與社會責任,不能以任何借口逃避應有約束。
今天的網絡空間,已成為企業塑造品牌、與公眾互動、獲取用戶反饋的重要陣地。越是開放與多元的傳播環境,越需要制度保障。整治“黑嘴”,不是限制正常的監督,而是要杜絕少數人利用輿論破壞市場環境。只有建立清晰的規則,讓所有人看到對企業造謠抹黑要付出代價,國內經營主體尤其是民營企業才能建立對長遠發展的信心,營商環境也才能真正“清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