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記者陽廣霞實習生毛雅茹通訊員余廣彪讓腫瘤“發光”,醫生根據黃綠色的光,“定位”進行膠質瘤手術切除。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了解到,該院在熒光顯微
南都訊記者陽廣霞實習生毛雅茹通訊員余廣彪讓腫瘤“發光”,醫生根據黃綠色的光,“定位”進行膠質瘤手術切除。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了解到,該院在熒光顯微鏡輔助下切除膠質瘤87例,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膠質瘤彌漫性生長易復發難切除
膠質瘤你聽說過嗎?它長在腦部,威力很大。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牟永告介紹,原發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年發病率14.8/10萬,其中,膠質瘤最為常見,約占了40%,而多數為惡性,容易復發,治療效果差,致殘及致死率高。
以最常見的膠質母細胞瘤為例,患者在接受規范性治療后的平均生存期僅為1年半左右,存活超過5年的患者不到10%。如何提高膠質瘤的治療效果是醫學界重大難題。
手術切除程度與膠質瘤療效相關,但是膠質瘤最大的生物學特性就是彌漫性生長,界限不清,醫生也難以辨別。“切除過多,可能損傷重要神經組織,患者可能偏癱及失語。而切少了,殘存腫瘤細胞過多,腫瘤五六個月又可能長起來了。”牟永告說,明確膠質瘤的生長范圍,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是延長膠質瘤患者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生活治療的核心關鍵問題之一。
注射熒光素鈉讓腫瘤組織“原形畢露”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神經外科于2015年3月率先在華南地區開展了黃熒光輔助下膠質瘤顯微切除術,讓腫瘤組織“現出原形”。
牟永告介紹,讓腫瘤“發光”的是熒光素鈉,價格僅100多元,在手術前1個半小時,先給患者靜脈注射熒光素鈉,“通常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熒光素鈉不會進入正常腦組織,但膠質瘤周圍,由于結構被破壞,熒光素鈉可以進入腫瘤并蓄積,在顯微鏡特定波長的光線激發下發出黃綠色的熒光。”這時,腫瘤開始“原形畢露”。
牟永告說,手術時先通過黃綠色的熒光來確定腫瘤位置,切除時關掉,中途可以不間斷打開光源確認腫瘤的多少。
截至2017年5月31日,牟永告主診教授組已在熒光顯微鏡輔助下切除膠質瘤87例,在保障患者神經功能的前提下達到最大范圍切除,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神經功能較術前改善或維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