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噼啪,湯汁咕嘟。一口陶鍋,架在風爐之上,冬筍、石斑魚干、火腿片在沸水里翻滾,香氣撲鼻。窗外天目山云霧繚繞,屋內鍋氣氤氳,熱氣裹挾著冬日的寒涼,化作舌尖的溫暖與心底的慰藉。
汪曾祺曾言: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美食的魅力或許就在于,讓人從尋常質樸中感受到溫情與暖意。在杭州市臨安區,這口鍋有它專屬的名字——天目暖鍋。火爐與鍋子相依相生,慢火細燉出的,是山水饋贈,也是人情味道。當地人常說:“暖鍋是臨安人骨子里的味道。”
“萬物皆可暖鍋。”臨安區白果村的陳祥平笑著說。這位在村里小有名氣的廚師能做出三十余種暖鍋,石斑魚干暖鍋最是拿手。將新鮮溪魚腌制十小時,再以炭火烘烤一晝夜,魚肉金黃干香,才算成材。入鍋時則配以冬筍、火腿、小米椒,文火慢燉,鮮香四溢。“風爐子不同于酒精爐,火溫均勻,越‘滾’越有味。”豐富的食材搭配,總有一款能俘獲食客的胃。
春來雷筍冒尖,清鮮脆甜,與自家腌的咸肉一鍋翻滾;入夏紫蘇與溪魚相契,先煎后燉,收得一鍋清香;秋冬是牛肉、老鴨、豬肚的舞臺,昌化小狗牛肉無需上漿,只以鹽、生抽略略碼味,猛火一爆,再轉黃泥風爐慢煨,爽脆與鮮嫩在口中回環;至于生于天目山崖壁的“靈草石耳”,與鮮肉、魚圓相伴,也能燉出一盅清亮而深厚的山味。
“小時候家里有一口土缸,里面常年炭火不熄,靠它煨著一家一日三餐。”陳祥平回憶。那時的暖鍋,食材簡單,多是風干的蔬菜。如今生活條件改善,豬肚、牛肉、雞鴨紛紛入鍋,暖鍋成了宴請賓朋的主角。臨安城區石鏡街的餐館老板吳愛國記得:“小時候能吃上暖鍋,就知道那一頓一定有肉。”在他的餐館里,一天最多翻桌三十余次,食客五百余人。
遠道而來的游客張先生一家則成了天目暖鍋的“粉絲”。“孩子愛水肉圓,妻子偏牛肉,我最喜歡石斑魚干。每次來臨安,暖鍋是必點菜品。”在他們眼里,天目暖鍋是一道菜,更是一種歡聚儀式。
一段逸聞,一道風味,留下的不只是舌尖的滿足,更是文化的延續。臨安於潛、昌化一帶“喜置火鍋于桌上,邊煮邊吃”的記載,可見于《臨安縣志》,天目暖鍋由此得見雛形。“東坡佛印魚頭暖鍋”的故事更添風雅:北宋熙寧年間,蘇東坡與僧人道潛風雪夜歸,借宿農家,一鍋冬筍咸肉暖人又暖心,東坡笑言:“我老家眉山有火鍋,到天目有暖鍋,有此口福,真一大幸事。”典故未必字字可考,但“以暖御寒、以鮮遣勞”的人間情味,經歲月淘洗而不減。
鍋里在滾,故事也要“滾”起來。以天目山域為食材腹地,臨安把最有地域辨識度的“十大暖鍋”擺上案頭——昭明筍干老鴨、大明天子豬蹄、天目靈草石耳、地爐干菜火腿、浮玉煙霞鮮筍、昌化溪藏石斑、“二黃一甑”牛肉、冠紅黃實山雞、東坡佛印白魚、滴水肉圓絲瓜——“十道十名”,既是風味譜系,也是文化密碼,既方便食客記憶,也為節慶活動、餐飲場景與文創設計提供了豐富資源。
“萬物皆可暖鍋”,這句玩笑,體現了臨安人的烹飪自信。天目暖鍋從農家火塘走上城市餐桌,也在形式與體驗上不斷煥新:在臨安博物館附近的天目暖鍋旗艦店,可以一邊看建筑藝術,一邊品嘗“地道暖鍋”;在之江文化中心的“浙里食局”,小店不大、食客盈門,白果煨豬肚、昌化小狗牛、滴水肉圓豆腐……總能挑出喜歡的那一鍋。紀錄片與美食欄目多次“翻牌”,把這口鍋推向更廣的餐桌,也把“暖”的情感帶進城市人的日常。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句跨越千年的問候,在炭火映照的鍋沿上,常常化作當地人的邀約。若路過天目山,不妨坐下,等一鍋——等一鍋從春到冬、從鄉到城、從煙火到文化的味道。待掀起鍋蓋,你就能明白:天目暖鍋,越“滾”越有味!
(本報記者 陸健 本報通訊員 秦宇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