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開始,按照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健委頒布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中小學校園和幼兒園應“避免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然而,4月1日之后,記者連續走訪多家校園發現,鹽焗食品、膨化食品、方便面等含鹽、含脂肪、含糖較高的食品,在校學生很容易就能買到。記者在中山市某中學內的一家超市,就看到多位學生在選購上述食品。
《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得到了營養學界的認可。記者昨天聯系了中國營養學會相關負責人了解到,該學會把有關“避免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的條文列為“營養支持環境方面”的舉措,專門發表評述:兒童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營養必須從小開始,此項制度的實施將是我國學校兒童營養健康的有力保障。
家長:學生不去食堂吃飯整天吃泡面
黃女士的兒子在一家公立學校讀初二,校園內有兩家超市,孩子經常去消費,“學校不允許家長隨便進,孩子在校的消費明細,不會顯示具體買了什么商品,所以我們家長對于孩子購買所謂的垃圾食品或者三高食品,是完全沒辦法監管的,只能嘮叨幾句。”
由于小學放學較早,有的學生被家長直接接走,有的被各種校外培訓機構托管,獨自買零食的現象相對較少,初中學生買零食的現象最為突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長告訴記者,孩子在讀初中,學校超市里的泡面最受歡迎,有些學生不去食堂吃飯,整天吃泡面,時間久了身上臉上起了很多痘痘。“孩子住校,家長沒法監督,若是學校再不加以引導,孩子的飲食確實存在很大問題,對健康不利。”這位家長十分擔憂。
不過也有學生認為學校超市的存在很有必要,“每天上課注意力要百分百集中,下課寫作業,還有課間操、體訓什么的,能量消耗大,三餐肯定不夠。”張同學是某中學初三級學生,她告訴記者,由于學習任務重,幾乎每天沒到午飯時就會肚子餓,超市里的零食成了學生們補充能量的首選,“肚子餓更會影響學習質量,而且食堂里的飯菜也不是每頓都愛吃,適當吃些零食補充一下也是沒辦法的。”張同學告訴記者。
老師:膨化食品往往是學生的最愛
“對于自控力好的學生來說,設不設小賣部對他們影響不大,但大多數未成年人自控力都不太行,每天盯著超市里有什么好吃的,不但影響孩子正常的三餐,不利于健康,還容易導致一些意外情況。”采訪中,一位高中班主任老師告訴記者,學校超市往往會有學生聚集,學生中間難免有攀比情節,如果因買東西而借錢等,也可能導致一些不必要的糾紛。除此之外,未成年人對于食品缺乏必要的鑒別力,口感好的膨化食品往往是他們的最愛。
另一位高中老師則表示,對于校內超市,他的心情有些“復雜”。一方面,校內設置超市,能實現學校的全封閉式管理,“如果學生需要出校門購買生活必需品,校外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都可能存在隱患,相對而言,校內統一管理安全性更高。”另一方面,確實也有少量學生三餐不好好吃,天天泡在超市靠零食充饑,影響了身體健康。對這種情況,他在日常課堂上曾多次教育引導。
營養學會:尚無“三高”食品權威標準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國營養學會在學生營養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譬如,開展了食物教育工作,并從2016年開展營養師考試和注冊,去年起開展“全國基層營養保障能力提升工程”,這些行動有利于為學生膳食營養工作規范提供技術支持和營養服務。
記者試圖通過中國營養學會尋找專家準確描述何為“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但得到的答復是“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不過,記者了解到,該學會即將發布包裝食品的高鹽、高糖及高脂相關標準。
專業人士:執法無據目前僅能靠自覺
“我們查過相關法律,即便發現中小學校園內的超市、小賣部在賣大家心中認為的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我們也沒有辦法去查處,原因是法律上沒有依據。”一位從事食品安全執法多年的專業人士表示,三部委的規定中關于“三高”食品的部分,目前來說只能靠學校教育學生自覺抵制,靠超市和小賣部自覺不賣,執法部門是不能出手的。
據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中山加強了對學校超市(小賣部)管理,出臺了《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關于進一步規范市直屬學校校園超市(小賣部)管理工作的意見》,對“五毛食品”等不健康低營養食品發出售賣禁令。各鎮區、各學校在與超市(小賣部)簽訂合同時,必須把食品安全和膳食營養作為重要內容,做到違約必罰。
中山市某中學負責人則建議,對于避免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的規定,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進一步明細具體的判斷標準,方便參考執行。(記者張翔宇 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