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少甘酸是春季飲食原則
中醫認為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容易發生肝氣旺盛,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滋養脾胃,酸味進入肝臟,性收斂,多吃不利于春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疏散,本來旺盛的肝氣旺盛,對脾胃造成更大的損害。這正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在春天容易復發的原因之一。
在補充問題上,健康的人完全不需要補充,慢性病的人可以按照春夏養陽的原則,立即與醫生商量辯證調整,控制舊病,預防新病,在醫生的指導下用各種參加調整,增強體質,但絕對不要濫用補充劑。據中醫專家介紹,現在人們可以瘦肉、蛋類、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鮮蔬菜等性味甘平的食物。春天肝氣旺盛,脾氣弱,脾胃主四肢,脾氣旺盛,四肢酸軟無力,必須補脾。藥補不如食補,補脾多吃鯽魚、胡蘿卜、蘋果、淮山等。
穿著:春捂四原則
中醫養生服篇
中醫重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天天冷,到了春天,人就和植物一樣開始復蘇,可春天正是各種病毒活躍的時候,加上春天時寒氣還沒有完全散去,人也就很容易患病。所以,在穿衣上中醫講究養生防病應當“春捂”。
中醫專家介紹,“春捂”也就是著重于保暖,而“春捂”的時期應該是在早春,一般從三月初到四月中旬。“捂”的程度也應當因人而異,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決定增減衣物,一般來說,“春捂”可以遵循以下原則:隨時增減衣物。注意防寒保溫,幫助人體陽氣生發,防止外邪侵入。對于嬰幼兒、老人和孕產婦來說,更重要的是老病號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中風、心梗等疾病的發生。捂得太多也不好。衣服穿得太多,蓋得太厚,太緊,不僅不利于身體的寒冷,還限制活動。
睡眠:睡午覺防止春困
經過漫長的冬天,人體的陽氣消耗很多。初春時陽氣升發不足,人就感到非常困乏。如果出現春困現象,就要注意自我調節。
首先,人們要控制感情,不要傷害肝臟,肝火容易影響脾胃功能,為消化道疾病打開大門。同時,不要因為春困而睡懶覺,應該適應春天,調整自己的休息規則。如果覺得困乏,不妨補個午覺,消除疲勞。
其次,克服春困可以從飲食烹飪開始補充氣體,補充陽光。中醫講究“春夏補陽,秋冬補陰”,而補陽藥補不如食補。專家認為,春天用茯苓煮粥和蓮蓉棗煮粥可以補充脾氣不足,吃龍眼肉也可以補充脾氣,吃枸杞、烏雞等可以補充腎氣不足,這些飲食療法可以緩解春困現象。
行:春季運動有良方
中醫養生之行篇
中醫認為春季陽氣在森林、河流、湖邊空氣中特別旺盛,這些地方含有負氧離子,具有止咳、消除疲勞、調節神經、降壓、鎮靜等效果。運動地點選擇在室外,能改善呼吸、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的狀態,越練越精神。所以春季運動首先要在戶外。
入春后,應適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加強運動鍛煉,選擇跑步、拳擊、操作、散步、球、風箏運動,使身體吐故納新,伸展肌肉。另外,春天的鍛煉不應該出汗太多。剛出汗,鍛煉結束時馬上擦汗,換上干凈的衣服,以免感冒。若已經感冒,還是不宜參加體育鍛煉,而應多休息,待感冒痊愈后再參加鍛煉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