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副院長 劉 卿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
研究員 陳鳳英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經政所
研究員 徐秀軍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敲響警鐘: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7月5日至11日這周,全球新冠確診病例連續第四周增加,死亡病例也在連續10周下降后再次上升。目前,德爾塔毒株已出現在至少104個國家和地區。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近日指出,由于變異新冠病毒的流行和疫苗供應的不均衡,全球疫情再度面臨嚴峻態勢。
當前全球疫情形勢呈現出哪些特點?疫苗生產及分配面臨哪些挑戰?國際社會應如何推進疫苗公平可及,共筑全球抗疫防線?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對話三位國際問題專家,進行分析解讀。
當前全球疫情形勢呈現出哪些特點?
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統計,近期美國7天平均日增新冠病例數持續增加,至7月12日的7天平均日增病例數為21420例,為今年5月底以來新高。在亞洲,越南、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多國疫情形勢不容樂觀。在歐洲,法國政府7月13日稱,過去一周內疫情感染率上升60%,“第四輪疫情很可能已經開始”。
劉卿:隨著新冠病毒變體,特別是德爾塔變異毒株的持續擴散,全球疫情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不少地區面臨新一波疫情的威脅,也給病毒相關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此關鍵時期,及時強化防疫措施十分必要。然而,受前段時間疫情形勢趨緩影響,一些國家過早放松了警惕,在新一輪疫情到來之時行動遲緩,猶豫不決,應對乏力。當前正值北半球的暑假,人群流動性增大,也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
陳鳳英:病毒變異正和疫情防控、疫苗更新賽跑。目前人類研究病毒的步伐還跟不上病毒變異的速度。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此前并非全球疫情的“重災區”,但在此次由變異病毒引發的疫情反彈中,成為受沖擊最大的地區之一。這表明病毒仍在向全球蔓延,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獨善其身。同時,新一輪疫情也暴露疫苗的國際合作仍存在不暢通之處。在此形勢下,世界經濟復蘇進程將受到影響,國際社會的樂觀預期也會有所調整。
徐秀軍:變異病毒的出現使全球疫情形勢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當前疫情風險主要來自兩方面:其一,新冠病毒發生變異,現有疫苗的注射效果恐將受到負面沖擊;其二,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國家對疫情的防范意識下降,相關防控措施不斷放松。例如,英國近日發布了最后階段的解封計劃,政府將取消有關戴口罩的規定,不再限制社交聚集人數。從深層次看,如何應對病毒變異問題,考驗著一個國家的政策效力以及背后所體現的國家治理能力。
全球疫苗生產及分配面臨哪些挑戰?
疫苗是戰勝疫情的最有力武器。譚德塞近日指出,當前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率仍存在巨大的“貧富差距”,發達國家疫苗如有富余,應該捐給“一針未打”的欠發達國家民眾助其免疫,而非謀求給本國已經完全接種疫苗的人打加強針。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說:“尚無科學證據顯示打‘加強劑’絕對有必要?!?/P>
劉卿:全球疫苗生產及分配仍面臨諸多問題:其一,在疫苗生產上,各國能力存在差距。一些發展中國家缺乏獨立研發、生產疫苗的能力。而部分發達國家打著“本國優先”的旗號,限制原材料出口,壟斷生產技術,給全球疫苗生產供應鏈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其二,在疫苗分配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富裕人群和貧困人群之間,仍存在巨大鴻溝。其三,個別西方大國對世衛組織等多邊機構的支持力度不夠,使其運轉能力受到影響,引領全球疫苗公平分配的作用未能完全發揮。其四,一些生產疫苗的西方企業將商業利益放在首位,對參與聯合國主導的疫苗分配機制不甚積極,其所產絕大部分疫苗被發達國家搶先預訂和囤積。
陳鳳英: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時至今日,全球抗疫尚未像氣候合作那樣,磨合形成“一盤棋”。世衛組織發揮了一定的協調作用,但尚未發揮有效的主導作用。一些西方國家將疫苗作為外交工具,“和誰關系好就給誰”,同時還肆意貶低、抹黑別國生產的疫苗。這種各有打算、各行其政的行為,遲滯了國際社會就抗疫合作達成共識的進程。
徐秀軍:當前全球疫苗產能不足、分配不公平問題突出,尤其是以美、英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奉行“疫苗民族主義”,大量囤積疫苗,使得一些疫苗在倉庫中過期,造成了巨大浪費。一些西方國家還為了自身利益,將疫情和疫苗政治化,對中國疫苗及中國援助國際社會的善意行為指手畫腳,給全球抗疫大局帶來負面影響。
國際社會應如何推進疫苗公平可及?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近日表示,對國際社會提供疫苗和資金的承諾表示歡迎,但這還不夠。要實現全球群體免疫并終止新冠疫情,尚需110億劑疫苗用于全球70%地區的人接種。他呼吁國際社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帶領下,為“獲得抗擊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國際合作倡議提供資金支持。
劉卿:“科學抗疫”應成為共識。各國科研工作者應合作研究應對變異病毒之策。各國政府也應秉持科學精神,反對將疫情政治化、將疫苗商業化。主要大國要彰顯責任擔當,反對疫苗壟斷,支持世衛組織發揮領導作用,把公共衛生作為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切入口。
陳鳳英:疫情是當前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國際社會應當把抗疫放在第一位??偟膩碚f,病毒溯源交給衛生專家解決;主要大國保障疫苗生產,盡己所能幫助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多邊機構合力解決資金問題,推動疫苗公平分配。全球形成“一盤棋”,各盡其責,定能盡早戰勝疫情。
資金支持對提升疫苗可及性至關重要,一些多邊機構已經行動起來,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500億美元全球抗疫方案加快疫苗普及;G20央行和財長會議呼吁IMF制定普遍增發6500億美元等值特別提款權的方案等。世界銀行、亞投行、非洲開發銀行等也采取了積極舉措。二十國集團(G20)要發揮關鍵作用。作為一個集中地區主要國家和歐盟、包含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多邊平臺,G20采取切實行動推動疫苗公平可及,意義將十分重大。
徐秀軍:各國應加強防疫政策協調,這包括兩層含義:其一,防控政策的協調和配合;其二,共同應對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各種負面影響。在疫苗研發生產等方面,大國應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同時應在疫苗分配上做出表率,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在這方面,中國為國際社會樹立了典范。中國國藥疫苗和科興疫苗獲批世衛組織緊急使用認證后,又于近日進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疫苗庫。中國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為全球抗疫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