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個嘲笑,講一家藥鋪的老總一天外出,使他大兒子看見鋪子。來啦消費者要買牛膝、雞爪黃連這兩味中藥。老總大兒子不明白中藥,找了大半天沒找到,就割下自己家耕牛一條腿,砍了二只雞的爪子,一起賣了。
老總回到家問大兒子都賣了什么藥,知道這檔子事,哈哈大笑以后感慨說:“消費者如果買知母、貝母這兩味藥,你簡直要把你媽抬出去賣了?”
這一嘲笑說明,中藥是門繁雜大學問,務必努力學習,細心服藥,才不容易張冠李戴。但是,假如未知白牛膝、雞爪黃連、知母、貝母全是常見的中藥,也許連這嘲笑都不明白。
牛膝為莧科綠色植物,以根當藥,生藥能散淤血,熟用能補肝腎、強筋骨。雞爪黃連是黃連的一種,因形近雞爪而而出名。黃連在中藥中應用頻率頗高,具備瀉火、化濕、祛毒、除蟲之功。
知母、貝母全是百合科綠色植物,前面一種地下莖當藥,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之功;后面一種鱗莖當藥,具備止咳化痰消結的用處。
知母的應用,由此可見《傷寒論》中退熱除煩的白虎湯、《延年方》中治溫瘧不可以食的知母鱉甲湯、《濟生方》中療咳嗽喘急的二母湯、《癥因脈治》中救暈眩昏撲的知母補血湯、《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治消渴的玉液湯等,全是古代人運用知母的得意之作。
在許多古方中,貝母都以主藥的真實身份出現,以“貝母丸”取名的就出現在《圣濟總錄》《圣惠方》《雞峰普濟方》等好幾家經典著作中。除此之外,也有貝母散、三母散、貝母湯、貝母括痰丸等以貝母唱主角的藥方。
知母、貝母,雖一字之差,功效不一樣。在團隊巨大的中藥大家族中,這類聽起來輩分相仿,作用上卻存有間距,或相距甚遠、南轅北轍的藥品數不勝數。例如一枝香與一枝蒿、丁香皮與丁榔皮、三楞草與三棱草、天麻子與天葵子、東風菜根與東風橘根、地膚子與地茄子、麻椒與花楸、苦草與苦菜、夜交藤與夜花藤等,多不勝舉。運用時稍有粗心大意,便會釀出大錯,出人命也不是沒有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