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4月1日電 (記者 陳靜)最近,一種據說吃了短期內即可提高專注力、提升成績的“聰明藥”引發關注。據說,這種“聰明藥”會越吃越上癮。記者1日了解到,被誤傳為“聰明藥”的藥物就是用于治療俗稱“多動癥”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哌甲酯,上市已有60年。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發育行為兒童保健科專家李斐當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哌甲酯的劑型很多,坊間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取、導致成癮的利他林(速釋哌甲酯)與目前醫用緩釋哌甲酯不一樣,兩者不能混為一談。這位專家強調,緩釋哌甲酯不是“聰明藥”,不會提高智力。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張健表示,在中國,正規醫院經過專科醫師診斷為多動癥,并在有效監管下進行”哌甲酯治療“,這種情況下導致成癮的可能性很小。
“多動癥”是兒童最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和沖動。常見于學齡期兒童,有70%的患兒癥狀持續到青春期,30%-50%的患兒癥狀持續到成年期。據悉,當下,ADHD患者人數眾多,但就診率不足一成,絕大多數的孩子沒有受到關注并接受治療。這些孩子學習成績差、自卑、社交困難,甚至出現行為問題。
李斐表示,對于發育行為和兒童保健科醫生來說,哌甲酯是常用藥物;它是全球各國ADHD治療指南推薦的一線治療藥物。張健說,哌甲酯在遵詢醫囑和嚴格監管下使用,對于“多動癥“治療就是良藥,但是非法濫用就是毒藥。這位專家說,任何藥物都有其兩面性,一方面是治療,另一方面是不良反應。
張健告訴記者,哌甲酯屬于一類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開具處方的醫生必須要有開具相關資質,對處方量也有限制。他指出,嚴格的管控是為了更有效的治療。
據了解,最近,不斷有父母到醫院門診詢問服用緩釋哌甲酯是否會成癮,有的家長不來醫院詢問而選擇停藥。李斐表示,最終受害的是患兒,并指出,正在接受緩釋哌甲酯治療的“多動癥”患兒父母不用驚慌,“多動癥”患兒在醫生的醫囑下服用緩釋哌甲酯,不會導致成癮。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創建主任高鴻云亦對記者表示,ADHD的治療需要醫教結合、家庭參與的個性化的綜合治療,藥物治療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環境因素調整和非藥物治療無效的診斷明確的ADHD患者,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高鴻云指出,由于ADHD病程具有慢性持續的特點,藥物治療往往需要每天使用,持續較長時間。大部分患兒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使用藥物,結合非藥物治療,都可以獲得滿意的效果,包括注意力的改善,多動沖動的控制,學習效能的提高,以及自信心得增加。
這位專家亦指出,在哌甲酯是否引起藥物成癮的問題上,正常人為了考試而臨時服藥,或者ADHD患者平時不服藥,考試才服藥;或者擅自增加劑量,改變服藥方式,或者為了其他目的擅自用藥,任何沒有適應證、沒有醫生處方、沒按照醫囑用藥的情形,都屬于濫用,可能帶來危害,包括成癮及不良反應的風險,甚至危及生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