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介紹,“清肺排毒湯”、“肺炎一號方”中藥方劑在治療新冠肺炎中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中藥是否能起到預防作用、健康人群需不需要熬點湯藥喝等話題備受關注。
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國際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張先慧、北京中醫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助理研究員李穎。兩位受訪中醫指出,新冠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的病情輕重和預后轉歸差別卻很大,這與人體免疫力即中醫所講的“正氣”有關。調養人體正氣很重要,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張先慧認為,“預防新冠肺炎,健康的生活起居遠比吃藥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中醫養生也有四大基石:飲食、情志、起居、運動。
飲食有節少油膩
《黃帝內經》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大意是飲食要豐富多樣,膳食平衡,要吃主食,而且要以主食為主,肉菜果為輔,清淡少吃肥甘、油膩、滋補、酸澀,忌涼茶、高糖飲料等。同時要求“食飲有節”,否則“大飽傷脾”,食積導致內熱,反而容易感冒,正所謂“人無內熱,不感外寒”。
本次新冠肺炎患者多有納差、腹瀉、腹脹等中焦脾胃的癥狀,舌苔多見厚膩,中醫辨為濕邪阻滯,飲食上更要強調少油膩,可以多食用薏米、冬瓜、扁豆、山藥等健脾祛濕之品。尤其是體型肥胖的人群,多屬于痰濕體質,飲食上更要注意,如果頓頓雞鴨魚肉,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加重痰濕。
保持精神樂觀
居家隔離期間,很多人日日關注疫情,處于驚恐憂慮情緒中。《素問·舉痛論》曰:“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靈樞·壽夭剛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情志過度憂慮驚恐,耗損正氣,阻滯氣血,人體正氣不固,內憂外患,無形增加疾病感染風險與進展速率。
中醫提醒,面對疫情,我們在戰術上要重視,但是在戰略上要藐視,做到精神樂觀、情志暢達、臟氣和調,從而增強抗病能力。可以多食用小米、百合、蓮子、紅棗等安神養心之品。正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規律起居別熬夜
規律起居,應順應晝夜規律,不熬夜,不懶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對此有詳細的論述:“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夏三月, 夜 臥早起,無厭于日”;“秋三月,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當前大家都手捧手機,微信微博刷不停,大量信息充斥而來,讓人欲罷不能。建議最晚23點之前入睡,因為23點以后進入子時,陽氣開始生發,不易入睡,另外建議中午11點至13點小憩15-30分鐘。”張先慧指出,此外,起居還包括保持二便通暢,勞逸結合,居處溫暖適宜清新,規避虛邪賊風及各種污染等致病因素。
推薦練習八段錦、太極拳
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在于運動,但也講究適度和均衡。正如華佗所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提到,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張先慧指出,當前疫情嚴重,我們應當響應號召,盡量不出門,但是在家也要適度運動,不可整日“葛優癱”,推薦練習八段錦、太極拳,尤其是八段錦,簡單易行,可以自行上網對照視頻練習。此外,當下天氣依然寒冷,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屬于“閉藏”季節,不建議運動過度。